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2012年04月20日 第891期

潘琦通过自己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稀缺的“公民意识”和“主人公意识”。

转发至: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 白社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编者按

  网友潘琦对青岛市政府投入40亿元大规模种树的理性温和质疑,经过漫长等待,终于收到官方回应,青岛市政府向网民道歉。在负面消息轻易就能撕裂政府与民众关系的现实下,80后女孩理性、执着的公民行动,以及随后政府少见的低姿态,显得如此另类、新奇而又让人欣喜。“27岁,才第一次正儿八经当回公民”,潘琦的感慨让我们深思,在习惯性地愤怒与发泄不满之前,我们能不能也像潘琦一样:小心求证,大胆谏言。

>> 新闻回顾:80后女孩调查植树成本 温和质疑政府决策

BRIEF 1

泄愤解决不了问题,学会向潘琦一样理性质疑

质疑也是公民一种能力 应有边界即接受规则或程序约束

BRIEF 2

围观可以改变中国,更需建设性公民行为

中国建设性公民行为渐多,但仍然稀缺

BRIEF 3

公民温和问政,需要政府积极肯定态度

“一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一个事件”

BRIEF 1

泄愤解决不了问题,学会向潘琦一样理性质疑

质疑也是公民一种能力 应有边界即接受规则或程序约束

80后女孩潘琦的稀有转变:从网络泄愤到独立调查谏言

   潘琦开始时也跟着大伙一起骂政府,看到有人比自己骂得还狠,她心里才痛快舒服。她气得怎么也坐不住,打开电脑整理愤怒的心情,最后毅然决定收声做事。“比起讨论市长的出身,我们更该做的是,去研究下怎样行动,而不是光喊口号,搞人身攻击。”潘琦在网上写道。“如果我没有去做,等家完全变了样之后,我没法跟孩子说,你看看,都是政府不好!其实,是我自己没尽力。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当公民,第一次明确自己的权利,也真的去行使权利。”潘琦说。[详细]

“种树种草现象”存在多年,民众有不满却很少有人直言

  因为种树这场风波,青岛市民给市长张新起了一个雅号:“种树市长。”他在担任县级市莱芜市市长时,就热衷于种树,后来升任潍坊市委书记,继续 “种树”,现在到了青岛市长,依然热衷于“种树”,而联想到在张市长之前,青岛还出过一位“广场书记”。就是那位因腐败问题落马的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当年杜书记热衷于大广场、大草坪,全城种草,不惜对大树痛下杀手。大规模种树种草市民早有怨言,但却少有人像潘婷一样,上书直言。[详细] 

网络成了泄愤的地方,公民与政府间有种割裂感

  潘琦参加晚上朋友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青岛种树发牢骚,怨气延伸至社会的各种问题。“唉,你看这社会到底怎么了?”这是大家抱怨最多的一句话。而在线上,网友们对的批评就更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些不实的传言也乘着这股怨气高速传播,潘琦就曾为网上的传言愤怒,但他经过调查,发现很多传言并不真实,“事实让自己的愤怒慢慢消解” 潘琦这样说。政府的一意孤行与民众不满的集聚,让两边渐行渐远,矛盾不断积聚。[详细]  

质疑也是公民一种能力 应有边界即接受规则或程序约束

  质疑是公民的权利,这一点毋庸质疑,但质疑也应有边界,即接受规则或程序约束,也只有这样,质疑才能更文明和更有尊严。而要做到这一点,温和理性就不可或缺,并必须贯穿始终。 这样的质疑方式,因为不再咄咄逼人,不再裹挟着愤怒和敌意,一方面可以使政府更易接受,建立起有效和可靠的互信,而不是互推责任的躲避;另一方面则可以唤起更多的公民精神,让更多人的公民意识得到培育与成长。

BRIEF 2

围观可以改变中国,更需建设性公民行为

中国建设性公民行为渐多,但仍然稀缺

有建设性公民行动稀缺,民众更满足于发泄不满

  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毒胶囊”、“明胶酸奶”、“瘦肉精”等的出现,人们在愤怒、抱怨之余,往往喜欢将责任全部推给涉案企业和政府,在用各种方式表达不满,但却忽略了更具建设性的公民行动,比如在梳理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和其他公民合力驱策政府的前进。用愤怒和抱怨面对公共事件似已成中国民众的惯常思维,而缺少建设性的公民行动,甚至视一些公民自发行动为异类。[详细]

民众质疑缺少客观、温和、理性的公民态度

  如潘琦所说,发现问题后,很多人喜欢说,“你看,都是政府不好”,其实,这和公民自身没有努力也有关系!比如,食品、药品安全现状让人恶心并痛心,我们可以呼吁问责失职官员,要求严惩不法商人,但同时也该想想,是不是我们也可用脚投票惩罚一些企业,是不是也能做些调查,或者设法成立专门关注食品安全的公民组织?停留在网上的谩骂、职责,除了传播愤怒的情绪,缺少建设性作用。[详细]

学习他们好榜样:别怪渠道少,只要用心找

  有人可能要说了,潘琦不过是幸运而已,没了网上热议引起的关注,可能几个潘琦也没有用,现实却也如此,政府在公共决策层面往往居高临下,忽视民意,如听证会等机制也往往成为摆设,但看看下面的例子,公民行为不应局限在一个模式下,影响公共事件、政府决策可以更加多样化。潘琦调查开始,也曾遭遇管理部门踢皮球,但她没有灰心,而是转向独立调查;记者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行动,半年多就筹集到了2000多万善款,而且成功实现跟政府对接;去年温州动车事故,志愿者的行动让人动容;去年阴霾天,“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行动有大量热心民众的参与;近日,上海交大一名25岁学生生雷闯向53个中央部门提交信息公开申请……[详细]

BRIEF 3

公民温和问政,需要政府积极肯定态度

“一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一个事件”

政府决策不问民意,青岛政府先棋输一着

   城市究竟是谁的城市,是市民的城市,还是市长的城市。在种树这件事上,青岛市政府最大的错误,其实不在于种树这一决策本身有多么荒唐,而在于政府搞错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一市之政府,恰如一小区之物业;一市之长,恰如一大家族之管家。物业或者管家做什么事情,哪怕做得再英明,都不能绕开业主,不能不经主人点头。[详细]

勇敢肯定市民行为,放下姿态赢得好名声

   18日青岛城建委园林局刊登公告,对“植树增绿”行动忽视前期宣传和沟通工作,对市民和网友提出的问题回应不够及时,引起市民和网友的不满等问题,深表歉意。地方政府在遭遇公共事件时,往往很难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多数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封堵策略,有时甚至不惜暴力,而青岛的姿态则有点少见,但放下了姿态却博得了好名声。[详细] 

政府公民良性互动,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激化

  如果没有网友的接力质疑,青岛官方会不会回应呢?知名网友“作业本”在微博中写到:“‘一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一个事件’。一个事件,如果继续处理不好,就会变成 ‘一个事故’”,类似的例子也有很多,像福建和大连连续发生的两期公民反对PX项目风波就是例子。如何看待网友们的温和公民式行动?青岛政府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详细]  

危机也是最好机会,传统危机公关思维要转变

  危机公关,其实就是一场攻心战。人们总会习惯性的对负面消息比较关注,正因为危机事件可能引起的高度公众关注,把毫无准备的负面信息涉事方推到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间,没有脚本,没有事先准备的台词,要演好了,危机反倒成了好事一桩,演砸了,后果难堪。可惜中国多数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面对危机公关,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民众之惑,而是封堵消息。而青岛政府,还有此前的会理领导审查照ps事件的成功危机公关,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一面。[详细]

结束语:

  20多年前龙应台曾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其实我们一直很“生气”,只是还没有学会生气的方式和方法?潘琦通过自己的举动,向社会展示了,什么叫“理性”、“温和”地“生气”,让我们看到了身边非常稀缺的“公民意识”和“主人公意识”。潘琦以自己的行动告诉青岛市长和我们每个人:“这个城市是我的,是市民的,而不是市长的。”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