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品安全事故频发,但事后“救火式”的监管,其作用并不明显。 |
中国人正在对“毒胶囊”事件蹙眉的时候,有人想起来来2006年药用辅料的第一次大丑闻,说它像极了表现荒诞社会的一出黑色幽默,江苏人王桂平伪造了系列文件,将工业用二甘醇冒充为丙二醇卖给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齐二药”只注重了书面材料,化验室也没有分辨出真伪就将材料入库,并且贴上了合格标签。此后这5桶假冒辅料一路顺风地被用在了“齐二药”的5种制品中,发往全国各地,于是出现了震惊全国的“齐二药”事件,在医院诊治普通疾病的患者,因为假药命丧黄泉。药用辅料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受到中国制药行业的重视…… >> 新闻事件:问题胶囊是“齐二药”后药用辅料又一次丑闻 BRIEF 1
药品在原料之外另有辅料,合在一起才称为药品药用辅料到底有多重要?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BRIEF 2
药用辅料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未受到中国制药行业的重视采购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制药水平也很低 BRIEF 3
药用辅料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超出了监管速度事后“救火式”的监管,本身就屡遭公众诟病 |
|
药用辅料:辅料很重要 保证药品的疗效和质量药用辅料是指在制剂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的成型性、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加入处方中除主药以外的一切药用物料的统称。药物制剂处方设计过程实质是依据药物特性与剂型要求,筛选与应用药用辅料的过程。药用辅料是药物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药物制剂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剂剂型和生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剂型。而且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有很大的关系,其质量可靠性和多样性是保证剂型和制剂先进性的基础。 药的成分=原料+辅料:辅料质量应该严格被把关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金少鸿的话来说,原来中国企业认为能生产原料了,说明这个药已经有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药品的原料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另外还有辅料,两个合在一起才称为药品,还要加一点包装材料,整个才是药。 给病人吃的药不仅有活性成分,还有辅料,内包装、外包装给病人吃的不仅仅有活性成分,还有辅料,还有内包装、外包装都得算,这对我们药品就提出了新的概念。药品研发的时候就要把原料药、辅料、处方、试剂,所有的东西都考虑进去。从辅料的功能、处方组成、相融性各个方面控制质量。 |
采购方面:采购人员素质跟不上 有的连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没有震惊全国的“齐二药”事件中,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50多岁的采购员钮忠仁忠厚老实,却是个曾在车间工作和当过门卫的工人,不具备基本的化学知识。实验室主任陈桂芬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水平。副总经理郭兴平说,“齐二药”用于药品生产的原材料有1000多种,丙二醇是一种小辅料,没有考虑过要安排对供货商进行实地考察。正是这种毫不起眼的辅料丙二醇,在毒性高出若干倍的工业原料二甘醇的代替下,成为杀手。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向本刊记者提到,这次“毒胶囊”事件是“齐二药”事件之后,公众又一次注意到药用辅料带来的丑闻。 |
|
制药辅料的现状:技术水平低 药用辅料用量少我国一部分技术水平低的药用辅料,产品还停留在淀粉、糖粉、糊精等“老三样”上。很多种类的药用辅料用量少,尹正龙举例说,比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它主要用做建筑上的黏合剂,但是也可以提高标准作为药用辅料,“但是药用的量非常小,就相当于餐饮行业里的盐和味精”。企业如果专门生产药用辅料,不仅量小,而且设备投入和环境要求都变得严格,成本会变得很高,并不划算。所以中国实际情况是,一些化工厂或是传统制药企业改造出一个车间,在生产化学原料的同时捎带做点药用辅料,专业化程度不高。 |
药用辅料背后的秘密:行业发展速度惊人 (1)国内制药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普药,利润低,所以成本压力大。 |
|
没有相关法律规定 没有标准:想怎么生产就怎么生产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南开大学的宋华琳说第52条对药品包装材料有规范,“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但是“药用辅料”这样的概念还没出现在药品管理法里,而且如果有人违反了第52条对药品包装材料的规定,在这部法律里找不到相应的处罚条款。从1998年化工部撤销后,我国化学化工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监管真空。尹正龙作为企业经营者,非常希望能成为推动行业立法的一部分,“除去监管,一个好的市场环境还是有赖于我们这些企业的诚信守法”。 管理基础薄弱 执法标准不明确 漏洞很多 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刘鹏提到,由于化工原料品种繁多,每种都建立监管体系并不现实,但监管部门应当对一些在工业和健康用途过程中容易混用或滥用的化工原料进行相对较为严格的监管,例如对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工业氯化钠和食盐、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等。另外对于一些容易掺入食用物质的非食用物质(如吊白块、工业甲醛、硼酸及硼砂)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管。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下发征求意见的《药用原辅材料备案管理规定》,但没有正式实施。早在2005年就开始征求意见的《药用辅料管理办法》也未见实施。这些都使得对药品辅料的管理基础薄弱,执法标准不明确。 |
药品辅料行业丑闻频发:消费者难以相信厂家 *2012年毒胶囊事件:央视曝光浙江新昌个别企业使用皮革废料明胶作为原料生产药用胶囊,并销往海外制药等多家知名药企,部分药品胶囊检出铬含量严重超标…这次曝光的“毒胶囊”事件中,明胶生产那块属于质监部门管理,胶囊生产才属于食品药品监督来管理。再加上跨省跨市打假的难度,都需要整个监管体制的捋顺。[详细] 事后“救火式”的监管,怎么能让百姓安心如今的“毒胶囊”事件曝光后,虽然“涉毒”胶囊已经下架,许多人还是谈胶囊色变,于是纷纷选择片剂、颗粒类药品就不足为奇了。尽管有关部门一再提醒说,不是所有胶囊都铬含量超标,希望大家理性购药,但消费者还是理性不起来。,现实中食品里添加工业色素、工业香精的报道时有耳闻,废塑料被黑心企业“回炉”后加工成餐具的例子也不鲜见。再说了,近年来发生的食品、药品等安全事故,有关部门总是忙着“救火”,类似的专项检查不可谓不多,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时隔不久又有新的事故出现。这种事后“救火式”的监管,本身就屡遭公众诟病,若再来个“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那就更值得质疑了。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