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撤片早有先例,现有的撤片原因不靠谱
中国电影审查宽严尺度诡异,向来令人一头雾水
诡异之一:36人审查委员会涵盖各个“有关部门” 主观性很强

中国电影审查
中国现在的电影审查委员会由36人组成,这36人来自不同行业,有官员、专家、导演及有关部门代表。不过每审查一部电影,并非每个委员都要到场,只要大部分到了就行。比如儿童题材要请妇联的代表参加。犯罪题材、或者镇压犯罪的题材,要请公检法等部门的相关机构审看,后者可能认为剧本或影片反映的英雄人物不够典型,要求电影工作者们先学习他们档案柜里拿出来的一摞先进人物材料。这样的审查方式有很强的主观性。[详细]
诡异之二:国产片在国外屡屡被定R级,国内却全面公映
四年前《满城尽带黄金甲》打进美国市场,得到的就是R级,暴力情节、不伦恋情在美国看来都是典型R级伦理情节,孰不知我们的原著《雷雨》已经妇孺皆知了七十年。年初张艺谋的新作《三枪拍案惊奇》在闯荡国际上也再次荣获R级,“罪行”很简单:暴力,还是暴力。其他没能在国外上映的华语片的R级成分丝毫不少于张艺谋,《风声》里的血腥场面、《夜宴》里的裸露场面等等情节尺度都不低,但在中国上映时也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反而成为吸引票房的噱头。[详细]
诡异之三:进口R级片成票房噱头 要么被剪光要么全民观看

《本能》剧照
反观R级来到中国,效果却有天壤之别。R级不再是票房阻碍,反而成了吸引眼球的一大招牌,其效应就跟当年录像带时代点名要“三级片”有相通之处,讨论何处会遭遇删剪也成了噱头宣传的一部分。很多在国外设有年龄限制的电影,引进到中国后只有两个结果,一是被剪得一干二净,影响观影效果;二是全民观看,但可能会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详细]
诡异之四:一封匿名信就能决定电影的命运
具体到《姜戈》,与“裸露镜头”的段子盛行网络不同,电影圈更盛传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当的缘故”,事实上,在我国,一封匿名信,都可能影响一部电影的命运。另外与以上几部电影类似的是,近期讨论片中裸露镜头的新闻报道太多,被指“触动了上边的神经。”,在暂时不能实行分级制的前提下,这些狂热的舆论,给片方和审查机构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颇有过与不过、删与不删都是错的感觉——有媒体就曾接到过信号:“不要夸张尺度大这种信息,大家压力都很大。”[详细]
审查面前,各路人马“巧过妙逃”
中国电影审查标准:激情只能在脸上 小鬼只能在心里

《白鹿原》剧照
网上流传的几条电影审查标准或许可以让我们知道在中国做电影有多“难为”:主题应该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不能跟国情脱离太远,更不能以邪胜正;血腥场面最好拍全景,不要有血淋淋的特写;鬼戏只可心中有鬼;涉警题材需模糊作案细节;情色场面只拍男女演员的脸部特写。很烦人对不对?但在电影分级制度遥遥无期的中国,这是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详细]
国产商业片:露点是底线 妥协是关键
电影《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有许多大胆镜头。制片方的原则是:可以脱,但不可以“露点”。在片中扮演“金太狼”的王雷说,自己在片中“脱了”81回,但所有的戏都是“温柔的陷阱”,在审查上绝不“踩线”。杜琪峰的新作《毒战》内地票房已过亿,该片在外界看来也非常敏感,片中缉毒警是和毒贩一起死去,毒贩被处死的过程也全程展示。对于如此敏感的镜头如何过审,杜琪峰的经验就是“妥协”,“内地和香港的电影审查制度很不一样,必须适应。”[详细]
进口片:找中国演员,贴“合拍”标签!

《环形使者》剧照
在中美电影新政公布后,越来越多的影片贴出了“中美合拍”的标签,如《环形使者》、《云图》、《敢死队2》等。但广电总局有关领导随后指出,今后要严格审查中美合拍片,去年的《敢死队2》、今年的《钢铁侠3》最终都以分账片的形式引进。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曾指出“中美合拍片”的问题,一些进口片因国内资金的注入,改头换面以“合拍片”身份进入内地市场,不受任何限制,不仅使大量电影投资资金流走,还挤占了市场空间,对国产片形成威胁。[详细]
独立电影:直接走海外得奖路线
如今的国产电影制作宣传成本已经越来越高,1000万只做电影宣传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小成本的独立电影来说,捉襟见肘的宣发费让他们几乎没有上院线的可能。而参加海外电影节是个再好不过的方式,在获得国际认可的同时,还能对影片在国内市场的影响起到间接宣传作用。青年导演杨瑾第一部用DV拍摄的长片《一支花奶牛》只花了一万块钱,却去了十几个国际电影节,还拿了第19届瑞士弗里堡电影节的两项大奖。[详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