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从副乡长到铁路局局长 就地免职原因各不同

5年来被就地免职者一览:官职有大小,原因各不同

被免者 事件 具体原因 造成影响 宣布者
德阳市绵竹市孝德中学办公室主任董远云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抗震救灾期间,上班打纸牌   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
河南泌阳县副县长王新科 2010年3月22日河南泌阳矿难 主管安全生产 9人遇难 市委常委会并无讨论(后称报道有误)
马鞍山市花山区旅游局局长汪国庆 2010年6月11日开车蹭人掌掴学生   围观群众至少3、4千人 马鞍山市委书记
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 2011年7月23日动车事故   200余人死伤 原铁道部党组
贵州遵义东风小学校长 2011年10月13日给学生吃烂菜叶   大量家长聚集导致交通中断 区委书记
湖南桃江县镇党委书记 2012年5月25日水库溃坝 无察觉无抢险 百亩稻田受损 益阳市委、市政府
四川芦山县清仁乡副乡长杨成毅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 领导检查时不在岗 县委县政府
注:按时间顺序排列,表格内职务均为时任职务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对于就地免职并无具体的标准,多用于安全生产事故以及造成重大影响的时候。

危急时刻的奖惩:有火线入党,也有就地免职

就地免职缺乏规章依据:仅针对 “对拒不服从组织调动和交流决定”者


抗震救援队3名队员火线入党
“火线入党”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简化入党程序,不按常规流程入党的情况。特殊情况包括战争、灾难等等,做出重大贡献或者参与上述危难工作表现特别突出的可“火线入党”。4月23日下午,石棉县赴芦山抗震救援队临时党委在抢险救灾现场为3名同志举行了火线入党仪式。[详细]


同样是特殊情况之下,“就地免职”这一提法和做法则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对拒不服从组织调动和交流决定的,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并没有规定可以对其他违纪行为和违法、失职行为予以就地免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没有就地免职的规定,地方组织法中同样没有提及就地免职的条款。[详细]

火线入党是特殊时期有效激励方式 就地免职则为安抚情绪


东风小学被曝给学生吃烂菜

火线入党,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更是一件严肃的党务工作。汶川地震救援期间,为进一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广西公安消防救援队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积极、英勇顽强、表现特别优秀的李德冕等7名同志获批入党。


就地免职则是为了安抚群众情绪,2011年10月,贵州遵义东风小学被发现给学生吃烂菜叶后,大量家长聚集情绪激动,其校长被就地免职之后,给了家长一个说法,给了媒体和舆论一个回应,更给了上级一个交代。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或许还得到了舆论认可、上级表扬。 [详细]

面对就地免职应理性叫好 莫被危机公关忽悠

看似雷厉风行,实则程序不清:口头宣布后无正式下文


被免职后,杨成毅继续主持救灾
河南泌阳县副县长王新科在被“就地免职”后的一年里一直以副县长身份部署工作、出席正式公务活动,甚至还兼任该县政法委书记。这个“免职”根本就没有执行,有官员表示,矿难后对王新科的免职是口头上宣布的,当时没有正式下文。事后,泌阳县委宣传部就此回应:媒体此前报道有误,矿难后王新科副县长并未被免职。[详细]


4月24日下午,芦山县清仁乡杨成毅副乡长因“因抗震救灾工作不力,工作严重失误”被就地免职。据知情者称,该决定并没有下发相关的文件、手续,所以还不确定,“这样不确定的事,最还还加了一句:以观后效。”[详细]

就地免职执行者随意性强:杨成毅被免因工作太实在,领导没看见?


漫画图
就地免职弹性较大、随意性较强,有的地方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决定,甚至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当场决定、宣布。2010年6月,马鞍山花山区旅游局局长汪国庆开车蹭人掌掴学生,引来上千市民围观,乌纱帽被马鞍山市市委书记就地摘掉。在乡党委书记彭清翔的眼中,芦山震后被免职的“第一人”杨成毅平时是一个工作很踏实的人。知情人称,“其实他是干了活,却没有表现出来,不会体现,干活时没有袖章,也没有标语,领导和媒体都看不到。”这引起了县领导的不满。[详细]

一些免职不过是虚晃一枪的危机公关

2009年8月5日,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交通局前党委书记、局长谢林因不交停车费并辱骂殴打物管老汉而被免职,7日,被免职的谢林到泸州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中心报到;10日,谢林正式任职,职务是办公室副主任。创下了被免后最快复职的记录。不过,这个神奇的纪录很快被王新科刷新了,因为事后,泌阳县委有关负责人称,在该次矿难中,根据相关规定,给予主管副县长王新科的处分是“记大过”而非免职。[详细]


这和其他地区、其他被问责官员的屡屡复出现象如出一辙。可以看到,类似于“就地免职”的某些看似雷厉风行的处分决定,权力的问责或许就是表演给公众和媒体看的,至于是否能影响到官员的仕途,相信大家都会心知肚明。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