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首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北京育英学校的学生在展览上观看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用过的桌子和墨水笔等历史文物。此次展览旨在弘扬西柏坡精神,让人们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6月15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首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原河北省平山县第一任县长许达本(左)在毛泽东像前和老伴一起追忆革命战争年代的往事。此次展览旨在弘扬西柏坡精神,让人们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6月15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首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参观展览的部队战士观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群像。此次展览旨在弘扬西柏坡精神,让人们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当年西柏坡一个打谷场上的水窖辘轳,吸引了很多前来参观的老同志的目光。本报记者李冬摄
本报讯(记者谢言俊)
“最后一碗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了战场上。”昨天是《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开幕的第一天,这首来自西柏坡的歌谣将全国1万多观众带到了50多年前的那个岁月。
三张桌子,一个茶壶,一部电话,这堪称世界上最简单的作战室,然而就在这个作战室里,毛泽东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来自美国的Fairly先生以及11岁的儿子James听完讲解后,连声说:“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这么伟大的事情,真是难以想象!”
“所有展品中,哈尔滨农民写给毛主席的那封信最让我感动。”一位来自东北的中年女性说。那封署名“哈尔滨顾乡区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的信,以淳朴的笔调写道:“眼看冬天到了,您那里很冷吧。
给您捎去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双毛袜一顶帽子。这是我们的翻身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请您收下吧。“
“我们都60年没见面了。”上午11时,动人的一幕在展厅出现。国家煤炭工业部原副部长、现年已92岁高龄的徐达本与当年一起在平山县战斗过的战友徐永昌、张荣庆、董恽、苏冰、张育民等不期而遇,他们中间,年纪最小的也已79岁。
■对话
朱德机要秘书潘开文回忆:当年为何选择西柏坡
●对话人物潘开文,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31年加入红军,自1934年起,担任朱德的警卫员和机要秘书。1947年5月,潘开文等受朱德指派实地选择中央工委驻地。经过考察后,潘开文等选定了西柏坡。
昨天,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5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本报记者专访了潘开文。
西柏坡村便于保密
新京报:从资料来看,西柏坡一开始是中共中央工委驻地,中央工委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潘开文:1947年3月,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边区。1947年3月31日转移到清涧县枣林沟时,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中央机关分为前委和工委两部分。接着就得考虑中央工委驻地的问题。
新京报:为什么偏偏选中西柏坡呢?
潘开文:我们都认为西柏坡比较合适: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二是交通要便利;三是安全问题。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便于保密。
朱德给老农道歉赔钱
新京报:朱老总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潘开文:重视调查研究,求真务实。遇到俘虏的敌人军官,他都是自己一个一个地审问。朱老总就问他吃饭了没有、冷不冷、抽不抽烟。
俘虏们都非常感动。
新京报:那时在当地农民眼里,你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潘开文:我们跟当地村民非常亲密。朱老总喜欢打猎,1947年秋天,朱老总路过一个芦苇塘,错把家鸭当做野鸭打死了。朱老总就找到主人,向老农道歉,还拿出20块钱作为赔偿。
“两个务必”没有过时
新京报:您认为在当今时期继续坚持“两个务必”有没有必要?
潘开文:坚持“两个务必”关键是要“继续”两个字,当时是战争状态,艰苦奋斗是很正常的事情。后来条件好了,一些人犯了错误。因此牢记“两个务必”没有过时。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