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号枭龙 |
说起来,和枭龙还是颇有些缘分的。1988年,笔者第一次见到枭龙前身——超-7的想象图。那时候已经是较早期的构型了,还在和美国的蜜月期,图注说明预定的发动机是通用电气的F404-GE-400。转眼16年过去,自己成长的同时也看着超-7逐渐演变,气动外形越来越接近第三代战斗机,名称也变成了FC-1,到今天又拥有了自己的正式绰号“枭龙”。
自去年枭龙首飞以来,有关枭龙的报道铺天盖地,其中不乏总师、试飞员的高度评价。转眼间枭龙已经直追F-16后期型。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其中有多少是宣传手段呢?枭龙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笔者试图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利用有限的公开资料,对这架亦真亦幻的枭龙战机进行一个简单分析。
气动布局演变
众所周知,枭龙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的超-7研制计划。当时印度空军已经装备先进的米格-29、幻影2000战斗机,而巴基斯坦空军只有少量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F-16A/B,空防主力仍然是F-7P和幻影III,压力相当大。巴基斯坦急需一种较为先进的战斗机,与F-16构成高低搭配,对抗印度空军的第三代战斗机。为此,巴基斯坦选择了与老朋友成都飞机公司联合研制的策略。新飞机预定在成飞当时最成功的产品——歼-7飞机基础上研制,巴基斯坦称为“军刀II”,中国国内称为歼-7CP,对外称“超-7”。这就是超-7计划的由来。谁也没想到,这种飞机的研发道路竟然如此曲折而漫长,一走就是十多年。
军刀II方案
从公开资料来看,这是已知最早期的超-7方案。该方案的基本特点是:保留歼-7的基本结构;将歼-7原来的机头3波系进气道改进为两侧进气道,留出机头空间以安装先进雷达和航电设备;机翼设计略有修改,翼根前缘有一条约0.4米长的狭缝,据说可以起到类似边条翼的作用(另有资料认为该机还采用了前缘襟翼设计);预定选装西方较为先进的发动机,包括通用电气的F404-GE-400、普·惠的PW1120和PW1126(涡喷)发动机以及罗尔斯·罗伊斯的RB199-127/128型发动机。不难看出,该机的改进途径和同期的歼-8II如出一辙。唯一多出来的一项改进就是换装西方发动机。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机的设计思想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由于巴基斯坦需要的是一种介于F-16和歼-7之间的中低档战机,改进基础又是歼-7飞机,因此改进设计的重点放在弥补歼-7系列原有缺点方面:
利用西方先进的航电设备和雷达来保证超-7具有较好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这正是歼-7系列一直以来所缺乏的。但当年的公开资料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及超视距空战能力,考虑到当时国内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以及可能获得的西方技术,即使能够获得发射中距导弹的能力,必然也是代价不菲——记得“和平典范”计划吗?当年歼-8II加装美国航电设备是1000万美元一套,和后来超-7对外宣传的总报价相当。
利用西方发动机取代歼-7的涡喷发动机,提高推重比,降低耗油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飞机的机动性和提高续航能力。备选发动机中,除了PW1126外,其它型号对于航迷而言并不陌生:F404已装备F/A-18,PW1120是以色列LAVI原型机的动力装置,RB199-127/128则是从“狂风”战斗机的动力装置改进而来。PW1126则是较老式的涡喷发动机,其技术水平和当时国内发动机工业的水平相当,这也是美国人大力推销这种发动机的主要理由之一——更先进的发动机你们造不出来嘛!但背地里的用心则是不希望中国获得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但从技术参数看,只有F404和PW1126的空气流量和歼-7所用的WP-7相当,改进代价最小。而我们实际上更钟情于F404,当年甚至还有给歼-7换装F404的提议。
其它方面的改进并不大,包括对机翼的改进,其实只是改善了大后掠三角翼翼尖气流分离趋势大的固有缺点而已。
实际上,整个改进的核心就是利用当时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蜜月期,通过换装西方设备来达到大幅提高超-7性能的目的。我们自己在这个改进中,所作的贡献其实并不大。这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成飞乃至整个航空工业的尴尬——技术储备不足,改进飞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笔者看来,超-7所用的两侧进气道,几乎可以说是当年最有技术含量的成果了——当年虽然没有公开文字提及该机的进气道,但联系到国内对高速性能态度的转变,几乎可以肯定是准备采用从米格-23发展而来的三波系超音速可调进气道。
当然,这种改进设计,飞机的性能提升幅度是相当有限的。这个时期的“军刀II”,真的就是名副其实的超级歼7。这样的性能,显然无法令巴基斯坦空军满意——在换装了昂贵的西方设备之后,性能仍然无法与印度的米格-29抗衡——因此很快就被毙掉了。
转自搜狐
|
格鲁门超7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