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1月9日,以《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成为美国畅销书作家的张纯如(美籍华裔),在美国加州自己的轿车内中弹身亡,有消息推测,年仅36岁的她可能因患忧郁症“自杀”。张纯如女士去世的消息昨天传到国内,使南京大屠杀研究学界为之震惊,权威学者孙宅巍指出,她是发现南京大屠杀核心资料《拉贝日记》的关键人物,她的英文著作第一次让欧美人士翔实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在世界范围内对揭露日军暴行有重要意义。南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昨日向张纯如的家属发去了唁电,以示哀悼。
美媒体报道张纯如死于枪伤
美国报纸《the Mercury News》报道对此事件报道如下:
作家/记者被发现在Los Gatos死于枪伤
――张纯如把三十年代的暴行带到西方人的意识中
张纯如星期二被发现死于自杀。她孩提时代听说的成千上万名中国平民被日本士兵强奸和屠杀的记忆迫使她就那次暴行写了一本受到广泛赞扬的书。显然,张驱车前往LosGatos以南的一条路上,在车内开枪自杀。SantaClara县的副警长Terrance Helm说,星期二早上一位开车人在第17高速公路“猫餐馆”南面行使时注意到不远处私家水塘边的路旁有一辆车,于是过去检查汽车,当他意识到所发生的事情后,他报了警。Helm说调查者的结论是,她向自己头部开了一枪,而且还有“其他证据”支持这一结论。官方的死亡原因还没有公布。家住圣何塞的张今年36岁,她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是1997年出版的,被Bookman Review Syndicate评为当年最佳图书。该书是关于1937年日本人屠杀中国人事件,而在当时英语国家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畅销书作者2004年11月9日早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昨天得到总部设在美国的“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以上证实。该中心主任张连红援引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消息原文称:“她开始写第四本书——一本关于战俘的书的过程中,她生病了,然后被送时医院……在她出院后,她继续同忧郁症作斗争,在她写的一封信中,她请求人们记住生病以前的她,那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献身于事业的她……”美联社昨日也有消息报道张纯如中弹身亡。
她让世界了解了南京大屠杀
“听说这件事我真的很震惊,张纯如女士的去世是研究南京大屠杀学术界的一个重大损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书和她的工作,让欧洲特别是美国人准确地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在世界范围内揭露了日军的暴行。”昨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资深学者孙宅巍与记者通话时,语气沉重。
据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张纯如的父母原籍中国,她本人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她分别在美联社和芝加哥一家报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全身心投入了写作。1997年年底,张纯如的第二本书《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英语写作)在美国出版,不仅反响强烈,而且很快跻身全国畅销书榜。
“她的父母是中国人,在她的小的时候对她讲了南京大屠杀,但她长大后在美国的图书馆中却找不到可以供大众了解这个事件的书籍,她决定自己来写这样一本书。”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她说过“我写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愤怒的感觉,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在相关的资料里,还可以发现张纯如这样一个观点:忘记南京大屠杀,等于是遭受第二场屠杀。“这本翻译成中文有数十万字的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两点,一是她以吸引人的文笔来写历史事件,二是她在写书前进行的调查采访非常专业化,是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这样评价。张连红还认为,张纯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畅销书已影响了一代年轻美国人。今年9月18日,他到北京参加相关的报告会时,与会的不少美国青年学者在发言中谈到了南京大屠杀,而且都承认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首行来自于张纯如的书。
她是《拉贝日记》的发现者
孙宅巍透露,张纯如在学术界另一个重要贡献也相当引人注目——她是发现南京大屠杀研究核心材料之一《拉贝日记》关键人物。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纯如为了写书到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了有关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她还打听到拉贝的一位亲外甥女莱因哈特(音)还活着,并与莱因哈特取得了联系,这才知道拉贝有一封写给希特勒的关于日军暴行的报告书。并且,拉贝还有一本关于日军暴行的日记。张纯如女士走了,但她寻找到的《拉贝日记》,现在却成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学者回忆张纯如在南京时光
1995年夏天,张纯如通过孙宅巍老师的介绍从美国来到南京,同时也带来了美国保存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材料。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介绍,她复印回的材料中有《魏特琳日记》的片段,这是国内学界第一次知道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记了许多日记,并且完整地保存在美国。她还带来了1000多页有关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在国内还没有找到过。她的资料中还有一些美国友好人士收集的历史照片,其中不少日军攻打南京、占领南京的照片是以前没有见到的。
据了解,为了写成《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张纯如1995年7月在南京呆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工作却一点都不耽误。”当时替张纯如收集过资料的王卫星回忆说。“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江苏省行政学院杨夏鸣副教授当时任张纯如的翻译。“她的中文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但事实上,她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她的去世让我们都很难过”, 杨夏鸣说。 快报记者 宫靖
临死遗言:曾认真生活 自杀事件震动华人社区
新闻晚报 以《南京大屠杀》一书揭露日军在华暴行而闻名世界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9日被路人发现用手枪在加州洛斯盖多自杀于汽车内,年仅36岁。张纯如的其他作品包括《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和《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都获得好评。她在自杀前留给家人的纸条中写道:“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张纯如自杀事件在美国华人社区引起强烈震撼,各种媒体11日都在醒目位置刊出了她的照片和生平。与她有多年交往的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发言人丁元表示,张纯如有很强烈的正义感,她在主流社会中树立了华裔的良好形象......[全文]
张纯如被证实患上忧郁症 葬礼将于十九日举行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张纯如的编辑11日晚上就张纯如的去世发表一份声明,证实张纯如患上忧郁症。这份声明说,张纯如正在准备的书有关二战时在菲律宾巴丹岛Bataan被俘的美国士兵,张纯如计划书写他们被囚日军集中营的经历。在一次外出做调查的旅行中,张纯如身心崩溃,不得不住院,住院后她继续与忧郁症抗争......[全文]
■新闻链接
《南京大屠杀》把真相还给世界
居住在芝加哥的张纯如说,从小就听父母提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幸运的是,张纯如的祖父母当年在日军攻陷南京之前,就带着全家辗转逃难到台湾。但一路上目睹日军杀虐同胞的惨况,使两位老人时隔几十年,至今仍觉历历在目,因此经常向她父亲忆述当年。她的父母也在她很小的时候,把祖父母的经历转述给她听,令她印象非常深刻。
她说她还记得他们说,围绕南京的长江当时几乎被尸体堵塞得水泄不通,河水也几乎被血染得鲜红。但是,她在美国的图书馆里却一直找不到比较完整的相关资料。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二战中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于是她用两年的时间着手研究和写作《南京大屠杀》。此书一出版,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之一,目前已第12次印刷,售出约10万本。她本人也因此被中国大陆的《华声月报》评为“1998年10大华人新闻人物”。她的创作经历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读者文摘》所介绍,并成为其封面人物。
对于不少不愿正视历史的日本人而言,张纯如的书无疑是“公然挑衅”。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指责张纯如“误导公众”,由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虽然《南京大屠杀》一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但该书没有能够进入日本市场。张纯如2001年在接受路透社采访的时候说:“我认为这是日本出版业的右翼分子在阻挠我的书在日本出版。”
■人物档案
出身书香门第的女作家
眼眸明亮慧黠、长发披肩、身材高挑的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著名报人,父母是早年的台湾留学生。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状元”,被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应聘到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任物理学教授,1988年发表的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曾经义务担任过3年中文学校校长,现在老夫妻俩都已经退休,在加州与子女们共享天伦之乐。
张纯如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在伊利诺斯州的大学城长大,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新闻系,曾任职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一直在专职写作。她与NBA体育明星“东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钢琴家郎朗被誉为当下最引人瞩目的三位美国华裔青年。 朱静远 丁宇岚本报专稿
相关新闻:美籍华人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图书
中新社南京三月十八日电(丁梅) “我将继续努力寻找侵华日军在中国野蛮暴行证据”。来自纽约的大维·鲁先生十七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如是说。
大维·鲁先生此次来宁是专程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由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著写《南京大屠杀》(英文版)及美国作家《南京大屠杀历史见证》两本书。
大维·鲁先生原籍南京,一九八0年随父母侨居美国纽约。现在美国一家电力公司工作。长久以来,他们从美国《侨报》南京专版中关注着家乡变化,由于这两本书籍在纽约十分畅销,对南京大屠杀这一不容颠覆的历史事件,大维·鲁先生一直想把国际大众群体对这一事件的客观描述和评价,反馈给家乡纪念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渠道。
三月二日,中新社江苏分社接到大维·鲁先生打来的越洋电话。电话中,大维·鲁先生恳切地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愿望,希望能为他提供帮助,以了却自己的这一心愿。中新社记者随即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取得了联系
在十七日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大维·鲁先生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的书中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为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丑恶行径提供了有力证据。为表示感谢,他向大维·鲁回赠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