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现场1各方代表争相“拉拢”记者
从11岁的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小记者,到83岁高龄的著名院士吴良镛,今天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共有73位代表参加。由于听证会上发言时间有限,会前与媒体记者的短暂接触,就成了代表们展示自己观点的另一个不可多得的“舞台”。为此,不少与会代表带来了提前打印好的发言稿和论文,分发给记者。
圆明园防渗事件发生后,一直保持沉默的圆明园管理处的代表,今天也带来了十余份材料,从《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湖底防渗工程)介绍》,到赞同实施圆明园防渗工程的专家写的文字材料以及圆明园管理处收到的社会人士表示支持的来信,装满了一个大大的档案袋,记者席上的每位记者都得到了这样一个档案袋。
在圆明园提供的《关于防渗工程造价有关问题的说明》中,记者看到有这样的表述:前一段个别人未经考证向社会公布了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造价为1.5亿元,而实际上这一工程的预算总造价为3000万元,其中包括土工膜铺设、维修驳岸、拆除临时设施、整修码头、种植水生植物、水电管线铺设等分项工程;其中土工膜铺设工程总面积计划为75.5万平方米,单方综合造价为每平方米28.86元。
听证现场2幻灯片图表古画“说话”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今天不少参加听证的代表都带来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和图表资料。兰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张正春在发言时,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造园林的思想和原理时,引用了古代画家的园林画作为佐证;无独有偶,来自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的代表李皓在发言的一开始,也首先用幻灯片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一幅由清代宫廷画家于1744年为圆明园绘制的画作。来自圆明园的代表则提前在会场里挂出了《圆明园湖区地勘剖面图》、圆明园湖区与海淀公园人工湖及北京植物园人工湖的对比图以及各界专家考察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图版。
支持防渗工程的观点
缺水已成圆明园的主要矛盾
圆明园遗址公园工作人员
从2003年8月至今,圆明园开始进行环境整治工作,完成了遗址保护、湖底防渗、管线预埋等多项工程,投入资金共约8200万元。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以水为纲。而现在圆明园的缺水现状成了妨碍圆明园系统主要矛盾,供水的严重不足和圆明园自身的渗漏使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由于缺水,使开放区内游船经常无法正常营运,游人反应强烈,多次投诉。
北京多风,湖底因干枯而暴露,且退化厉害。圆明园湖底渗漏系数较大,渗水性较强。
根据北京市和圆明园的缺水的现实情况,2004年11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始着手进行。防渗工程的技术采用复合土工膜材料;防渗方式在技术处理上,能留有0.5到1.5米的覆土,可以栽植水生植物,以保持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另外,保留了部分的侧防渗。
圆明园防渗工程是必需
杨振铎(圆明园管理处原副主任)
圆明园曾有两大水系供水,一个是万泉河水系,一个是玉泉山水系。但六七年以前,这两大水系几乎就断了。由于地区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湖前几年干枯了,没有外来水,致使绿化植物大面积死亡。有消息说,圆明园现在正在砍树,据我所知清理的是死树。所以我认为对圆明园的报道要实事求是。
缺水将导致圆明园美景丧失
刘玉栋(海淀分局圆明园派出所)
我工作在圆明园,我的感受跟不在圆明园工作的人感受不一样。作为遗址公园有公园的功能,看到圆明园建设防渗工程的现状,我又心痛。因为圆明园没有水,就看不到冬天候鸟的栖息,看不到鸟语花香的夏日,看不到圆明园千古荷花的美景。群众看到没水的圆明园有什么情绪呢?不满意,不高兴,甚至很生气。
可适当铺设排水井
沈志良(清华水利系教授)
我有个指导思想,整个湖底下面已经做了防渗膜,我们可以铺设一下适当数量的排水井,这个排水井的数量是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是可以调节的。根据初步估计,大约直径有1米,周围有南方的竹篾围绕成一个圆桶,这样来控制水渗。
反对防渗工程的观点
一次彻底的破坏张正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圆明园具备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可以涵养水源,有很好的生物多样性,它还可以调节温度、湿度、蓄洪、防旱,这个工程彻底使这些功能丧失了。这个工程使活水变成死水,真水变成假水,彻底伤害了圆明园的命脉和灵魂,无论对圆明园的生态整体功能还是对它的美学景观都是一个彻底性的破坏,与原来的园林设计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防渗膜危害植物生长
李皓(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
防渗膜的应用和可能带来的问题,我看过国外的做法,但他们是为了节水,挖了一个坑,放点土、放点石头,让它来收集雨水,一般比较小。像我们这样大规模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或者说敢做。
防渗膜在湿润地区的泥土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危害湿地植物根系发育,因而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不能生长,这对水质净化极为不利;减少湿润地区中的有氧环境,使微生物菌群发生厌氧反应,产生甲烷、硫化氢,氨气;防渗膜在水域环境中的老化碎裂,给湿地土壤带来无法清除的塑料污染。
问题出在定位上
崔海亭(北京大学教授)
圆明园文化定位是遗址。如果认识上有所偏离,经营方向就会错位。圆明园生态上的定位是人工湿地。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发生种种生态伤害事件。
防渗工程第一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粗略统计,涉及水生草本植物36种、湿地草丛植物36种、两栖爬行动物12种、鸟类38种、兽类1种。第二是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防渗工程改变了湖泊的底质条件,有些生物不能适应;底衬、侧堵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壤中水的正常联系,水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对水生生物和近岸植物是有灾难性的。一些不合理的对山形水系的改造,会降低遗址的文化、生态价值,损害了教育和启智的功能。生态遭到破坏以后,动植物减少了,水也不活了,青少年到那儿找不到生态的感觉,就会失去一些东西。
圆明园要走出管理的误区
叶廷芳(中国社科院)
修复圆明园,重现昔日的辉煌。为了实现这个梦,圆明园管理部门花了很多力气,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庞大。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圆明园的生存与人的生存,到底谁应该服从谁?第二个问题,如何保持圆明园的遗址性质?今年3月份我去圆明园看了看,发现圆明园不是在清理山形水系,而是在重现当年的山形水系。鲁迅讲悲剧就是把美好事情毁于一旦,我们要保持被毁坏的原貌,一直保留下去,作为人类的教训。既然目前两种意见分歧那么大,不妨暂时放一放,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圆明园缺三样东西
俞孔坚(北大景观设计专家)
对待圆明园的态度,我要问三个问题。第一,有钱缺什么,有钱缺审美。第二,有技术缺什么,缺伦理。第三,有知识还缺什么,现在还缺文化。
圆明园是一个自然演替的乡土群落,乡土的物种,它是进行爱国主义、进行教育所不可或缺的景观,不能仅仅从工程技术角度来讲这个问题。
专家建议
收集天然雨水
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
北京水资源的危机,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对污水的处理、再利用的问题,都应该积极考虑。现在湿地消失了、退化了,要多方面来解决,不可能只是调水,还有节约水、摄取天然雨水等。
防止漏水可继续研究
博在衡(清华大学教授)
目前北京处在非常缺水的情况之下,中心部位地下水埋深已达40米,出现了1600平方公里的降落漏斗,圆明园处在其中。如何保证水体的存在,圆明园已经探讨各种有关水的问题,如节水灌溉、雨洪利用以及目前采取湖底防渗等。防止漏水应属于节水措施,如何做到科学,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影响湖底下部泥土中栖息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但湖底表面回填土中仍然有动植物生存。湖水蒸发后可以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圆明园周围的小气候。
新闻调查
八成大学生反对圆明园工程
对学校同学的调查显示,只有5.79%的人支持这个工程,84.46%的学生认为不妥或者强烈反对。只有10%的人认为它就是一个公园,71.78%的人认为它是一个文物,有76.83%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历史。
圆明园事件回顾
3月22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张正春在游览圆明园时发现工人正在湖底铺设防渗膜,感到问题严重。
3月28日人民网发表张正春的署名文章《圆明园铺设防渗膜是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其他媒体随后进行集中报道,引起社会关注。
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表态,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未经环保审批,属违法开工项目,应立即停工,并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4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将于4月13日召开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开听证会。本报记者丁肇文 孙海东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