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个新概念忽然流行。它就是“节约型社会”。
眼下正是酷暑,离不开空调器的人们特别注意起了电力供应;油价一再上涨,也让人对石油资源问题愈加关心。这使得“节约型社会”在今年夏天的流行显得恰逢其时。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推出节水、节电、节能措施,媒体在反复传播日常生活的各种节约窍门,已经逐渐倾向于消费主义的社会风尚,因为节约型社会的提出而突然不再是舆论的宠儿,而节约这个似乎已经被消费品的充分供应而挤压到角落的行为意识,再度占据人们心理的中心位置。
近些年来,还很少有一个带有明显操作意义的社会概念,像节约型社会这样迅速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普遍响应。这固然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来频频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固然是因为中央政府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但更重要的是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与人们对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思考深度契合。
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人们对资源紧张已经有了具体的感受。
近两年来,全国多个省份曾经出现“电荒”,频繁的拉闸限电使得一些地方的冬天变得寒冷;油价的不断波动以及可以预见的原油需求的继续大幅增加,让人不得不对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北方的缺水状况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间不容发的上马,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紧张;不时得到报道的环境灾难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存质量下降的例证,让人更真实地触摸到了生态资源的宝贵。
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在于它突破了把节约界定于经济需要的认识,将节约上升到民族持续发展的前提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传统上就提倡节约,勤与俭一直被视为持家治国的美德。这种德性要求的基础,在于体认到“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的现实,在一个无法充分提供制成品的时代,节俭是家庭与社会维持基本生计的必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制成品的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制造和提供足够的消费品不再是一个问题,而如何通过消费以加快产销周期似乎成了主要矛盾,作为消费美德的节约因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的规定性开始出现,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发展的瓶颈,消费品短缺结束以后,资源短缺成为突出问题。正是在资源的意义上,节约成为一种不得不具备的社会和个人的意识。我们拥有产出用之不尽的物品的能力,但没有可供不断吞噬的自然资源。今天,借助于效率越来越高的机器和生产制度,社会的生产能力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任何资源都可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被用于生产;不断刺激下的消费愿望又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如果不加节制,也足够提前消耗掉子孙后代的生存之基,无论能源、森林、土地还是水,都早已或正在变成短缺资源。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率先出现的对资源承载力极限的思考,40年后终于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忧思。
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还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的现实和城市化加速必然带来的消费急剧增长的预期。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居世界第53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最近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未完成的工业化决定了本世纪前20年中国仍将对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有巨大的需求。粗放型经济增长足以让13亿人口的国家未富先衰;而另一方面,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3.5倍,城市化加速对资源供给提出巨大挑战。
节约型社会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是一个带有总体性质的概念。以往我们讲厉行节约,更多的是出发于消费供应的不足;以往我们讲集约化生产,更多的是考虑生产的规模化与集成化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往我们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是讲提高生产的效益。这些自然都包括在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之内,但节约型社会又超出了单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的视角,把节约变成为一种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节约既是经济效益的来源,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既是社会生活的美德,更是攸关中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必备意识。
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以看看人口意识在中国已经发挥的作用。人口控制不单纯是政策控制的结果,当人们沉迷于“人多热气高,力量大”时,人口增长无可遏制;当人们都具有人口意识时,计划生育就会成为国民的一般意愿。同样,当节约意识不能占据重要的位置时,人们难以绷紧资源紧缺这根弦,科学发展难以落到实处;在牢固地树立节约意识之后,合理地、可持续地使用资源的社会行动就可以预期,科学发展就会在日常的行动中具体呈现。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