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李春伟
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近日,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成绩中等以上的舞弊者占80.66%。其中,目的是“帮助”同学的,占8.86%。
北京某高校男生小周进入大学以后,以玩网络游戏为主业,上课成了副业,每次考试都靠作弊才能蒙混过关。他所在的学校考试管理严格,他虽有几次“失手”被抓,但小周说,要是不作弊,他会“挂”得更多。
小周的情况在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事实上,大学生作弊的情况远非这般简单。
一些学校把大学中的作弊者统分为三类,一是成绩不好“不得不抄”的人,二是成绩不差“能抄则抄”的人,三是考试时“助人为乐”的人。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作弊心态也有差别。一般男生作弊者多于女生,女生、低年级大学生在作弊时的紧张程度,明显高于男生和高年级学生。
以武汉某国内知名高校为例,该校每年都会有几百名大三、大四学生因数科成绩不及格,补考又不过关,面临退学或拿不到毕业证,这也给其他在校生很大的压力。于是,很多大学生就铤而走险,加入作弊的行列。网上也有广为流传的“大学生作弊宣言”: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宁愿没人格不能不及格。横批:一定要过。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张晓明说:“目前的高校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中学的学生评价模式,分数为‘王’,一些创新之举常被视为另类。于是,考高分、成绩好、争做好学生……依旧是不少大学生潜意识中的‘思维准则’。”张晓明认为,由于学生作弊情况十分复杂,学校一定要慎重行事。
许多高校教务处负责人也无奈地表示,虽然期末成绩等不该是考核的“惟一”,但像评奖学金、评优秀干部、保研等高校传统的、需要具体参评数据的项目,若摈弃考试成绩,就不好说话了。“无论何时,分数高都是硬道理。”
调查显示,学生作弊也有不情愿交昂贵的“重修费”的原因。今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等发出《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国家规定项目外的”10余种“其他任何费用”,其中包括对“重修费”的取缔。不过,不少高校至今尚未对此做出回应。
解铃还须系铃人。张晓明表示:“作弊现象反映出我国现行考试的种种不合理,如考核形式单一使学生丧失兴趣、与学生诸多利益挂钩密切等。为此,降低作弊率的根本还在于‘教育’:教育老师、教育学生、调整制度。老师要把诚信灌输到专业课教学及社会实践中去,对待实验、实习等所有环节,都必须做到踏踏实实。”
张晓明还建议进行教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内容上增加主观题比例,形式上可采取混合闭开卷、混合笔口试、机笔混合试、小论文、小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