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传四海,“三朵”主神毯相随
纳西族概况: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在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早在公元7世纪,纳西族人民就创造了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和音乐文字“哥巴文”,但均不通用。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由于同汉族的关系密切,故纳西族通用汉文。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同古代称“牦牛夷”、“摩沙夷”、“磨些蛮”的部落有渊源关系。
从唐代到清代,纳西族同中国内地联系日益紧密,其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奴隶制演变为封建领主制,再经清代的改土归流政策,向封建地主制转化,使地主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交往中,纳西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创世纪》描写了纳西族先人开天辟地、与大自然搏斗的经过,它是一部歌颂劳动、反映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
纳西族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融合纳西族、汉族与藏族三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丽江古城从选址到建筑风格均融汇了汉、藏、白等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并有所创新。著名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均系明代建筑。在这些建筑物的墙上都保留着珍贵的壁画,笔法既有藏画的洗练和匀称,又具唐代道释画的风格。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而长达15米的《神路图》则堪称稀世瑰宝。
丽江纳西族的房屋建筑多为“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瓦房,即由较高的正房和两侧略低的偏房,以及正房对面的一座照壁构成,安静宽敞,自成单元,布局协调。宁蒗县永宁纳西族房屋多采用“四屋一院落”的格局,即由正房、经堂、双层楼房和畜厩等四座木结构建筑组成院落。正房由主室、上室、下室、后室和仓库组成。主室是全家活动的中心。
纳西族地区名胜古迹很多,有直插云天的玉龙、雪山、号称"长江第一弯"的石鼓、大研镇的黑龙潭、丽江的虎跳峡等。
纳西族服饰:
丽江纳西族妇女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边缀日、月,象征着“披星戴月”,以示勤劳。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包头,配大银耳环。纳西族男装大体与汉族相同。
纳西族饮食:
纳西族的“三迭水”(又称雪山宴)是招待贵宾的方式,因使用大碗、小碗、盘子三种不同高度的餐具而得名。三迭水菜无定谱,依季节需要随意配置,但必有几样山珍名菜。纳西族的特色食品还有琵琶肉和千层饼,琵琶肉是用整条猪腌制的猪膘,因形似琵琶,故得名;千层饼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多、薄如纸而得名。
纳西族节日:
纳西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尝新节、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地区特产: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乡以“药材之乡”而著称,以此为中心,丽江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药材栽培研究种植场四百多处。
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的民间艺术绚烂瑰丽,古典的大型乐曲“纳西古乐”(分为《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两部分)蜚声中外乐坛。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喂热热”、“阿丽丽”、“京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
摩梭人:
永宁纳西族自称“摩梭”。他们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结构中,只有母亲血统的亲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母亲的亲生儿女以及母亲姐妹的亲生儿女,生身父亲被视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地位显赫,家长由长辈高的妇女担任。家长掌管全家的生产、生活活动,负责吃穿的分配 ,她还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也依母系原则继承。与这种母系家庭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人们习称为“阿注”婚。“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属不同母系血缘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选心上人,只要彼此乐意,便互赠手镯,腰带一类的礼物,并开始过起了偶居生活。由于他们分别在两个家庭里生产、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临后才去女家访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亲姓氏,并归母亲家庭抚养,男子对子女们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由于这种婚姻家庭没有经济等方面的必然联系,所以男女双方的离异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绝来访或男子停止访宿,“阿注”婚便宣告结束。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领地的活化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种种奇风异俗而著称于世。
永宁纳西人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字叫“干木”,意为永宁的女神。人们祈求她保佑人口兴旺,农业丰收,百事遂昌,永宁纳西人除崇拜干木女神外,还特别崇敬柴红吉吉美仙女。由此描绘一幅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中心的景象。妇女被视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者。
东巴文化:
“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也就是巫师和祭司。东巴文化与东巴教密不可分。东巴教是唐初纳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它一直没有形成脱离生产劳动的东巴。东巴多才多艺,集写、画、唱、舞于一身,因而他们成为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
有上千年历史的东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之一。东巴文是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2万多册东巴经,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韵文体东巴文学(包括诗歌谣谚和神话故事等),语言精炼优美,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纳西族标志:
图案由东巴文“纳西族”和羊皮披肩组成。东巴文是罕见的象形文字,是纳西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妇女披肩上的圆盘代表太阳、月亮和北斗七星,有“披星戴月”之含义。整个图案象征纳西族智能、勤劳和古老灿烂的文化。
标志文化对纳西族社会曾起过促进氏族内部团结、加强氏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诸氏族的强有力的作用。另外,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制对偶婚长期存活于纳西族地区,这与标志文化的影响分不开,前者是后者的折射与再现。还有,标志性图案是人与动植物同属一体的产物,把与先民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植物与无生物视作自己的亲族、祖先和保护神,对它们采取尊敬、爱护的态度,所以在50年代中、后期人为地肆意破坏自然以前,纳西族地区到处是郁郁苍苍的树木,各种飞禽走兽也常出没在山林田野之间,表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起了积极的作用。
一棵类似植物的造型在一个容器里,应该有“培信”的意思。培植信念,执着思想的意思。纳西人的东巴教也是将自然存在的东西奉为神明的起源、生长、象征着生命力。东巴文字所表现的人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代人毫无两样,我们可以共享古人的智慧,希望年轻人能感受到传统中蕴藏着的闪亮灵感,也许这也正是东巴文字的魅力所在。
两个人面对面(必须是面对面,决不会是背对背)面对面,是心对心的前提。从字形解读,想想繁体的“爱”字吧:两个紧攒在一起的拳头,象征着结合、力量的源泉,其上是“心”,说明爱的主旨是精神、心灵的。一只手在轻轻、谨慎地护卫着这一切…爱是需要细心呵护的。其本质是宝贵的、心灵的、易损的。
简单的三个图形也许意味着:爱的神性来源、爱的神圣、爱的神佑、精神恋爱、爱的索求、取得与证信、爱的心心相印、神会之交、神注视下的誓言…等等。
文章来源及最终解释权:中邮集藏(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纳西”,共找到471,73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