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参加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为了追求光明,巴金1923年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上海、南京,进东南大学附中,并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巴金还是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4年之久,培育了大批文学青年。巴金晚年奉献社会的伟大之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和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历任中国文联二至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他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生日,国务院在上海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
几十年来,尤其从1981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起,巴金在人们心中如一盏长明灯,照亮文坛,给人精神慰藉。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一个世纪的结束。
巴金于1999年2月因感冒发高烧,6年多来,病情反反复复,党和国家尽全力救治,终因恶性间皮细胞瘤等病因,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