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董峻)最近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的求解有了新方向。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何意义?怎么寻求更切实的发展思路?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楚
温铁军说:“中央在破解‘三农’问题上的思路越来越清楚。过去提出农业结构调整,是因为要适应市场经济,要入世,就须关注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后来因为农民收入不断下降,干群矛盾复杂化,就要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更加关注农村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是否能够形成和谐社会的问题,于是提出了搞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新”意在哪里?温铁军认为有三:
其一,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如,农村用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给城市提供安全食品,同时农村也能实现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温铁军提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新”在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更关注农村发展。
其二,农村相关社会制度的完善。现在的农村,有很多家庭往往原来生活得还不错,但只要有病人就因病致贫,只要有学生就因学致贫,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还有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老人养老的问题,五保户的救助问题、残疾人的问题等,都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来解决。
其三,农村人文、自然环境应耳目一新。在很多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农村是田园风光秀美、人们生活有幸福感的地方,很多城里人有向农村回流的意愿,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温铁军描述:“新农村应该拥有田园风光,应该是一种生活相对比较和缓,给人感觉比较和谐的农村。”
充分认识“三农”问题是宏观问题
“为什么上个世纪80年代没有‘三农’问题?”温铁军答,因为那一时期农村发展的实质是把农业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都在农村内部转化了,当时叫农村工业化。农村老百姓和基层干部占了本村土地办工厂,自己把本村劳动力转化为非农就业,自己把资金集资入股、技术或者其他投入也可作股,还能得到银行贷款。因此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别迅速降低的局面。
温铁军分析,到上世纪90年代,农业三要素不再留在农村内部——城市扩张,大规模占用农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企业得以雇佣最廉价的劳动力,不上养老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银行像抽水机一样抽走农村资金。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宏观制度和环境,是三要素不能继续留在农村内部的问题。”温铁军认为,城市不断把农业三要素抽走,农村发展日渐困难,甚至在1997年以后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连续四年为负,农民开始用脚投票,造成了“三农”困境、政府与农民关系紧张,最终推动党中央出台政治决策,彻底免除农业税。
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温铁军说,就是要按照符合和谐社会这个新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这个新的指导思想来推进改革。
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力
温铁军是一位在各地搞过多年新农村建设实验的专家。他深有体会地说,两亿四千万农户、八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那么如何让他们成为主力? 一方面,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温铁军说,发展有一定规模的经济组织,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去跟外部的其他经济主体进行谈判,才能真正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这种合作组织应当是紧密的形式,农民交入社费、入社股金,形成利益上的相关。”温铁军说,现在全国大概有30多个合作社试点,农民的关心程度、提意见的激烈程度,都是以往不能比的。
“对那些追求短期收益的人,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用经济关系促进内部组织制度发育,另外一方面开展合作社的文化建设,让他们讨论,只追求短期收益的人可以退出,投机心理很重的人也可以退出,逐渐形成一种合作社积极健康的文化,这对稳定乡村社会有极大作用。” 第二方面,农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十分必要。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去了,留下妇女、儿童、老人,出现了两千多万留守儿童,家庭内部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加上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大家打打麻将、赌赌牌,整个社会风气便变得复杂了。 “所以,帮助农民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很必要,比如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适当引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老年协会组织起来后,老人们互相关爱,甚至开始老有所为,搞一点手工艺品和文艺活动。还有,妇女协会组织起来了,很多矛盾就在协会内部化解了,也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在很多地方做的试点已看出这些成效。”温铁军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