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万山:破碎的中国汞都
地处贵州铜仁的万山,曾因汞资源的储量和汞产品产量分别列亚洲之首和世界第三,而被誉为中国“汞都”。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组建贵州汞矿,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万山特区。
贵州汞矿从20世纪50年代初由国家接管矿山的几十年间,万山生产的汞和朱砂产品,占全国同期产品的60%以上,累计产汞和朱砂3万多吨,上缴国家利税15亿多元,为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万山汞资源逐渐枯竭,特别是90年代以来,汞矿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亏损逐年增加。到 2000年底,贵州汞矿累计亏损近亿元,欠税近1000万元,各类欠款负债高达1.57亿元,而全矿固定资产原值仅7000万元,已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境地。
汞矿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三废”污染极端严重,境内炼汞炉渣和坑道废石堆积如山,且点多面广,又基本没有任何维护措施,自然堆弃于境内河流源头的沟谷间,每遇大雨或暴雨,大量的含汞废水、炉渣、废石进入河道,污染水源,抬高河床,使河水无法灌溉农田。分布在特区东部的部分农民,丧失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于矿区地质采空范围广、容积大、地表岩层薄,部分地方已发生多次地面塌陷。矿区地层下100米~150米内已基本被挖空,地下坑道分上下五层网状交错,折标准坑道总长达970公里。因此,造成地下水位下降12.5米,导致矿区内供人畜饮用的六十多眼泉水相继干涸、断流,造成城镇内人畜饮水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