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门:躺在废墟中的摇篮
1939年,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在甘肃玉门老君庙勘探了中国第一口油井,使玉门一夜之间名闻中外。
解放前的10年中,玉门累计生产原油50万吨,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
在大庆石油开发之前,玉门开采的原油占全国总量的87%。截至2002年,玉门共开采原油1亿吨,实现销售收入190多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20多亿元。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玉门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玉门油田原油储量急剧减少。 1998年,玉门油田年产量下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38万吨,资源枯竭的日子来了。自此以后,玉门油田先后有2.5万名工人和近6万人口东迁西移。
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玉门油田办公及生活基地一并迁至酒泉,玉门市区只作为生产作业区。此时,玉门市失去了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服务对象,市区人口锐减,给玉门市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玉门石油管理局迁出后,市属多家依赖油田生存的企业纷纷破产,大批职工失业,地方工业体系被完全打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玉门市政府请求迁址到山下几十公里外的玉门镇。因为搬迁玉门市政府已经负债,对市民来说,这切肤之痛是随不随政府搬迁的两难选择:搬,就得放弃在老市区的房子,还得在新市区买新房;不搬,经济低迷对就业的冲击不言而喻。不仅如此,许多家庭因工作之故,还面临着分居新老市区的难题。
时下的玉门,人口大量外迁,空置房屋成片拆毁,城市急剧萎缩,一派残败景象,纷纷抽身外逃的投资更渲染了这里的衰落。据估计,玉门将一直缩减到3万人左右。人们相信,最后留守这座石油城的,除从事生产的石油工人外,绝大部分人口是无力搬迁的“老弱病残”。
资源枯竭,企业迁出,与企业相生相伴的城市管理部门也不得不迁移,中国石油的摇篮寂寞地躺在了荒凉废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