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考移民”与“择班择师”
在铜陵,能进市一中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大学。家长们让孩子上好初中的直接目标,就是为了能考取一中。但1998年起,铜陵一中被要求“定向”招生,这一措施被前来铜陵参加“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的多位专家认为是铜陵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弱校的一种制度化努力。
这一年,铜陵中考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市教委所属的各所初中,皆按“人头”——而不是学习成绩——分得占总额30%的市一中高中名额。 此举让那些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初中大为高兴,却让一中校长方兴“耿耿于怀”,因为此举意味着他不能全部招到最想招的学生。今年由于生源原因,铜陵一中破例出现了“公费生”未能考上本科的现象,方兴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定向”招生的原因。
今年从铜陵十五中毕业的刘明(化名)就是一个例子。他甚至后悔上了这所被家人认为是全市最好的初中,以他的中考分数,如果在一所较差中学的话,本来是可以上一中的,可是因为在十五中的缘故,他落榜了。
今年,各校“定向”比例扩大到60%,这使得各校内部考取一中的分数线,最多能差到40分,并导致出现许多刘明这样的“冤枉”个案。
于是,“中考移民”悄然兴起。
为了增加考取一中的概率,精明的家长们想到了这样的办法: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让孩子进入一所相对较差的学校,然后保留学籍,再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初中“借读”。这样中考的时候,仍可以用原来学校的名额。或者相反,在一所相对较好的初中就读,快到中考时,通过关系转移学籍,去占弱势中学的“便宜”。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跟以前的中小学择校正好相反,然而实质却完全相同:都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一中。
“中考移民”也很快引起铜陵市的注意。今年9月,市教育局出台文件,加强了初中学生学籍的管理,要求“人在籍在”,明文规定在毕业学校就读满两年的学生方可享受切块指标,且初二、初三的学生原则上一律不得转学。
另一种区别于传统“择校”的现象是,在铜陵市小学、初中择校现象已经不再明显的情况下,“择班”、“择师”现象愈发突出。对教育越来越内行的市民们渐渐相信,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还不如找一个好老师。在不少中学,由于“择班”驱动,一个口碑好的老师所带的班多达七八十人非常正常。而在某小学,一位“名师”所带的班中竟然有80%是凭“关系”进去的。对于这种现象,铜陵二中副校长孙致庆深感无奈。“惟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其他老师的教学素质。”
对于铜陵治理择校的成果,尽管已经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但当地政府仍尽量保持低调。本报记者试图就此采访铜陵市有关领导,均被婉拒。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少明坦言:“我们只是在市区范围内基本实现无择校现象,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
此言不虚。记者调查得知,远在矿区的一些家长,有的仍然到市区“择校”,为此,他们宁愿在城区租房,忍受每天上班奔波之苦。而另有少数家长,则几家包租一辆面包车,每天接送各家小孩到市区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