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访谈录
本报记者 江世亮
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 |
不久前,记者在一次报告会上有机会听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钱易的演讲。钱院士在报告中提到“miningthecities”这一概念,非常值得推介,这是一个有助于科学发展的新概念。日前,钱院士接受了记者采访,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诠释。资源利用:“从摇篮到摇篮”
记者: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mining the cities”,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钱易:“miningthecities”这个概念是耶鲁大学一位教授提出的,我根据其含义将其译成:“城市是一个新矿藏”。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矿藏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即使可再生也需长达千万年,所以一定要珍惜矿藏。而城市是利用各种矿藏资源建起来的,使用的材料包括:钢材、木材、水泥、沙子、塑料、铝材等等。放眼望去,城市里所有的生活生产用品、家用产品、生产设备、整个城市的建筑等等都是利用资源而成。这些资源一旦到了使用寿命就被抛弃了,但它们并不是废品,而是可以重新利用的矿藏、资源。如一个报废了的电视机就是一种很多不同资源的集合体,可以解构后利用。日本有人提出,任何废品都可作为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废品”一说。如果这个观念被更多的人接受,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就有可能减缓。
把原来要扔掉的污染环境的东西变成资源,既可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为这些旧电视机要拆解、利用、回收,这一过程能够造就新的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可以达到“三赢”的效果。日本人称之为再生资源,美国人原来对“生命周期全分析”理论——即从原料开采到生产、使用再到废物处置的整个过程的简称是“从摇篮到坟墓”,现在他们改成了“从摇篮到摇篮”,按照这一观念,最后要处置的东西应该而且必须要回到原来的状态,变成新的资源。这些概念实际上体现的思想是:人类必须善待和珍惜资源。城市未来:转变发展观念是关键
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聚集,城市已成为各种资源的聚集和消耗集中地。从城市的角度来思考人类必须善待和珍惜自然资源,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这方面钱院士有哪些想法?
钱易:如何珍惜,一方面要提高生产效率即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把废品当成资源。那位提出“miningthecities”的美国教授前些年带了中国的学生,做了有关北京城市的铜资源的调查,调查城市里所用的铜制产品的储量及其流向,通过这个调查最后可以告诉人们,北京这座城市蕴藏了多少铜资源。这种物流分析的方法是工业生态学上的一种方法,它也可以转变人们的观念,可以提醒人们,废旧物品的回收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可以达到三赢的效果。
从城市的现状看也确实需要呼吁,现在我们城市里的垃圾做到有效回收利用的太少。首先应认真抓一抓城市里垃圾的分类收集,以便于回收利用,然后应建立各类废品的回收业,例如废旧电子产品、废旧电池、废旧包装品、废旧建筑材料等的回收业。要做好这件事与很多人有关,更与人们的观念有关。中央领导提出要转变发展的观念,创新发展的模式,提高发展的质量。转变发展观念是关键,它与人的环境伦理观直接相关。善待环境: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环境伦理学,这与“mining the cities”也有直接关联吗?
钱易:环境伦理学有三个基本观念:一是人类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土壤、水、空气等都是地球上生命最基本的要求,不能破坏它,对生物、动物、植物,应该平等对待;第二,对自己(小我)、人类(大我)要正确对待,既要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这个他人小到邻居,大到上下游、中国与邻国(现在很多环境问题已经没有国界之分)。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又有限,假如我们不节约资源,假如我们都像美国人那样消耗资源,那么全世界的资源都给我们还不够。所以要珍惜地球上的一草一木!第三个观念是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利益,既要着眼当前,又要顾及未来,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回收利用各种资源与环境伦理学是直接相关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如用纸一定要两面都用,用水时水龙头开得够用就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着手,任何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为节约资源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觉悟一旦提高,可以发觉很多地方可以节约,如果你是城市领导,就要用这种思想管理城市。我国一直实行的上门回收废品的做法很好,但还不够普及。日本人垃圾分类已分到四十多种,塑料瓶、纸盒子、包装盒等都分类清楚。清华大学的学生前些年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从每个人做起,即从我做起,提倡节约资源、匹夫有责的社会风尚;二要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做这种小事就成了大事;第三是从现在做起,只争朝夕,不要再等了。我非常欣赏这种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