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虹口交警在杨树浦路一工地上用皮尺测量占路面积 本报记者 楼文彪 摄 |
岁末年初,本报连续报道上海多处“堵的尴尬”。市交警总队对症下药——
开出4帖“药方” 治疗拥堵顽疾
本报记者 曹刚 特约通讯员 孙国富
去年12月28日、30日本报推出“堵的尴尬”系列报道。记者 从上海市交警总队了解到,从去年年底开始,交警部门已着手落实今冬明春排堵保畅多项措施,并针对本报列举的几大问题,近来开出了4帖“药方”,确保道路畅通。
为了让马路上的车流文明地流动,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文明在轮下”栏目,欢迎读者拨打962288热线或发邮件至xmjdb@wxjt.com.cn,也可登录新民网(www.xmnext.com)参与讨论,为驾驶员的不文明举动把把脉,定出几条易讲易记的“驾车规范”。
药方1 巡警别动队疏通支小马路
症状:支小马路没人管
病因:交警警力有限,无法遍布所有拥堵路口
早晚高峰,主干道上车流如织,交警们在各大路口忙得不可开交。与此同时,不少支小马路也频现拥堵,车辆长龙停滞不前,鸣笛声此起彼伏,却难见交警的身影。
从去年12月11日起,本市600多名巡警支援交警,填补警力缺口;每天上午7时至9时、下午5时至7时,到98所中小学、幼儿园护校,疏导184个支小路口。
打浦桥派出所巡警王义庆是其中的一位。王义庆46岁,曾做过6年交警,如今“重操旧业”,得心应手。他管理的肇周路、建国东路口,位于黄浦、卢湾两区交界处,马路狭小、路况复杂、秩序混乱、经常拥堵。
上周的一个早高峰,一辆小货车违规在非机动车道上直行,在路口险些撞上右转的一辆出租车。两个司机互不相让,狭窄的路口顿时瘫痪。
王义庆采取“三步”法,不到5分钟就解决了难题。
第一步,让双方马上靠边停车,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第二步,分析事故责任,虽然没撞到,但明显是货车违规,负全责;第三步,调解矛盾,让双方都降降火气,最后握手言和。
在王义庆看来,不少拥堵,都由事故双方怄气造成,“越早让他们冷静,就能越早排堵保畅。当了3年巡警,再干老本行,本担心自己不熟练,没想到反而有意外的收获。”
不少巡警和王义庆一样,曾当过交警,既熟悉交通法规,又擅长沟通协调。“交警管交通,指挥车辆、处理事故,重在‘熟悉法规、明确责任’;巡警管治安,调解纠纷、协调矛盾,重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王义庆笑言,“关键是掌握双方心理,沟通要有技巧。”
药方2 监管建设工地,差1厘米也不行
症状:工地附近常拥堵
病因:施工人员违规,随意增加占路范围
如今的上海,工地不少,市政建设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交通。施工封锁路段,道路通行能力降低,而货车流量大增,加重了道路负担。
虹口交警支队二中队队长蔡贵良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区的建设工地虽然不多,但对交通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杨树浦路、临潼路口的那个排污管道工程。”
去年11月24日,工程开工,计划工期近3个月。工地需占用上街沿、一根非机动车道和一根机动车道。“还在项目申请批复时,交警支队就介入了。”蔡贵良介绍,建设单位必须在开工前签订文明施工和交通安全协议书。“其中明确规定,工地占地宽度,不得超过6.8米。”
尽管施工单位没有违规,但开工第一天,马路还是堵得厉害。“几百米长的一段路,开车本来最多只要2分钟,结果堵了30多分钟。”
交警部门早有防备,几项措施立刻多管齐下——每天晚高峰,固定安排一名交警到工地现场监管;增加警力和4名交通协管员;改变路口信号灯时间,绿灯增加20秒。
拥堵缓解了,交警部门没有放松监管。“我们要检查多项内容,包括‘施工人员在晚间必须穿反光背心;如果要大量使用泵车、混凝土车等,只能等到晚上9时30分之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监督工地范围,不能随意扩大。’”
值班交警随身带着一把尺,一旦发现工地有“风吹草动”,立刻量一量。“有一次,施工人员堆放建筑材料,多占了20厘米宽的马路,当天下午就被我们发现了。”蔡贵良说,“别小看这20厘米,它会影响整根车道,以及车辆的流量、流速。1厘米就可能引起拥堵1个小时。”
[1][2][3][下一页] |
(责任编辑: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