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冬阳里的南大文科楼,静谧安详,藤葛飘飘。6年前,一群中国学者从这里出发,展开一项跨国搜寻南京大屠杀罪证的大型学术调查行动。几度寒暑,首批28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于2005年公开出版,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次年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文化精品。
| |
无耻:“翻案报告”一作就是20场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编纂,源于一批中国学人的历史使命。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右翼制造教科书事件,公然为侵略战争翻案。张宪文说,更有甚者,后来日本自民党还请来一批右翼学者给自民党的国会议员连作了20场报告,出席的人次多达1116人。谎言需要用罪证揭穿。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原始文献材料浩如烟海,如何把这些分散的文献材料,搜集、整理出来并加以出版,成为反击日本右翼各种谬论最有力的证据?2001年,南京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学术单位的50位学者,共同开展了编纂《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学术工程。
艰辛:天天吃面条,一月瘦10斤
为了完成这项传世工程,6年来,学者们除了在南京档案馆和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筛查史料、组织高校学生在南京周边深入调查外,还多次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和我国台湾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和有关机构深入挖掘,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未公开过的珍贵史料。学者们在海外查访史料的工作异常艰辛。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卫星说,2003年10月,为了省下路费和住宿费,他和南大外语系教授雷国山夜间搭车一路站到上海,再转机日本。“到了东京才发现,那里的物价很高,为了省钱,我们就天天吃最便宜的面条和其他面食。结果,一个月下来,雷国山足足瘦了10多斤!日本许多图书馆不许复印,我们就带上成盒的水笔,不停地抄,一直抄到手发肿、脚发麻。这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包括冈村宁茨战争中日记在内的一大批珍贵史料。”困难还不止于此。南京大屠杀史料浩如烟海,光是美国国家档案馆有关日本战争犯罪的目录就有4本之多,东京审判的记录多达5万多页。专程赴美搜寻史料的南京大学教授张生、江苏行政学院杨夏鸣教授每天8小时的冷板凳一坐就是一个月,每天都在不同的房间找寻自己需要的“档案箱子”,一天要翻动几百箱,最后拍了整整5个G容量的有关档案、史料,足有数千张。
影响:日本外务省正视丛书出版
张宪文教授说,日本右翼学者惯于狡辩。前几年,他们就曾抓住中国学者的个别失误而横生波澜。为了让《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每次开会,项目负责人、72岁的张宪文教授几乎都要叮嘱再三:“一定不能出错。我们要民族大义,更要职业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为了保证这套丛书的质量,专门抽调20多位精干的编辑参与后期制作;2005年,为了保证学者们的资料查寻工作不受干扰,南京市档案馆甚至史无前例地闭馆一周。经过6年多努力,学者们基本上掌握了绝大部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这些材料包括当时的原始材料、当事人若干年后撰写的回忆或口述资料,涉及到遇害方、加害方和中立方,因而首批《史料集》出版后即受到海内外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日本外务省曾指派驻沪领事来宁了解情况,有关官员在国会接受咨询时也表示:“根据现有材料,(南京大屠杀)否认不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张宪文说:“史料集的编纂不是要挑起仇恨,而是要正视历史。我们期盼正义的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一道,深刻总结历史教训,为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而共同努力。”南京日报记者 左中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