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月25日电综合台湾媒体消息,继“三只小猪”算不算成语引发争议后,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昨天再度语出惊人,公开反对使用成语及典故。杜正胜宣称是胡适的信徒,向来反对用成语典故,“成语这个东西会让人思想懒惰、头脑昏钝、一知半解”,他并直言,“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
| |
而岛内著名诗人、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余光中则表示,胡适自己常以四字成语题字,胡适的“八不主义”是主张少用冷僻成语。余光中说,尽管胡适提倡白话文,本身却极力维护中华文化。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昨天下午在部务会报中,对官员公开阐明他对成语的看法,“我是胡适的信徒,胡适文存中的‘八不主义’,其中一个就是不用典、不用成语。”他说,“如果我是学务单位,就不会公布成语典。”
杜正胜进一步说明反对成语的原因,“成语只存在过去的情境,脱离这个情境后,就只能一知半解,这也许是二千年前的情境、五百年前的情境,与现在的生活没有关系,与你要表达的感情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也是很淡薄。”
杜正胜说,如果一定要用典,也要避免采用冷僻的典故,要用大家都很熟悉,对意涵很清楚的典故,“如果大家不熟,用典就没有意义。”
他并再举日前引发争议的“成语典”中的“国王的新衣”来说明,“如果我说你不要再穿国王的新衣了,大家都了解,但如果回到一百年前,当时的小朋友就听不懂。”
杜正胜说,对典故背景熟与不熟,不同的世代都不一样,一百年前的启蒙入门书“幼学琼林”,里面一大堆历史故事,现在小朋友都不读了,反而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才是他熟悉的。
被网友戏称为“第四只小猪”——“杜小猪”
教育部将“三只小猪”、“楚门的世界”、“奥赛罗”收入“成语典”附录“专题成语”引发的争议,本来已改称“参考语录”、并取消连结后逐渐平息,但杜正胜却亲自上火线,用“三只小猪来”造句,又将争议升高。
有许多网友就在讨论区中打趣地编了“第四只小猪”的故事,还昵称杜正胜为“杜小猪”;还有人说,“杜正胜”也可以当成语,意指“不太会做事的官员”。
余光中:胡适也用成语
余光中接受访问时,批评杜正胜的说法“太武断”。他表示,语言是活的,浅白的成语会逐渐融入生活、口语中,“语言的问题不是‘敎育部’能左右,也不必‘敎育部’操心”。
他指出,不论中文或英文成语,有些是有典故及来源,有些则包含了智慧与道理,但许多浅白的成语,像是大义灭亲,已成为口头用词,人们说话时不假思索就会用到,不必把四字成语与冷僻、生涩划上等号。
对杜正胜以“胡适的信徒”为由,反对使用成语,余光中则表示,胡适自己也使用成语,常用“功不唐捐”四字成语替人题字,胡适所提的“八不主义”,是主张少用冷僻成语。
余光中说,胡适提倡白话文,以前也常有人嘲笑胡适,不论“胡适”(名)或是“胡适之”(字),都是不折不扣的文言文,而胡适本人更大力维护中华文化。
“杜”语录
“枯藤老树”2004年12月指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古词,文章虽美,但跟台湾却没什么关系。
“典型苑在”2006年2月致赠已故教授沈谦挽联,题词“典型苑在”,为“典型宛在”之误。
“罄竹难书”2006年5月陈水扁以成语“罄竹难书”来形容义工奉献,被“立委”质疑,杜正胜为其解释,说“罄竹难书”原意为“用进竹子都写不完”,不一定是负面用词。
“三只小猪”2007年1月为台湾“教育部”“成语典”纳入“三只小猪”解释,指该童话很发人深省,说“如果看到小朋友写作业太草率,我就可以对他说,你不要像‘三只小猪’的老大,这就是运用成语。”
“国王的新衣”2007年1月为台湾“教育部”“成语典”再提出解释,指成语应使用大家熟悉的典故,“如果我说你不要再穿国王的新衣,大家都了解。”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