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碰见老背包团伙
1月20日和21日,白色面包车和背包团伙像消失了一样没有出现在平日出发的路口,一名“背包客”向老乡埋怨说,野鸡车站太小心,正酝酿搬家,“先休息几天”。
1月22日,背包团伙再次出动。凌晨6时许,一辆白色金杯面包车驶进广州市白云区新市医院旁的小巷,在一个早点摊旁停了下来。朦朦夜色中,一群背着各式行李的男女从城中村的大街小巷中出来。来到面包车边,他们大多会先在早点铺买几个包子馒头,然后就挤进面包车。7时许,小小的面包车中挤了将近20人,然后向佛山方向开去。
8时许,面包车驶抵三水火车站。一行20余人下车后,不紧不慢地走进售票大厅。
正是早晨交接班时间,售票窗暂停售票,购票旅客排起了约十来米的长队。突然,一个20岁上下,穿黑衣、背双肩包的女子挤到了队伍最前面。不断有同样持“四川口音”、背着大包小包行李的人来找她,递给她钱,请她买票。“帮我买三张”、“我要两张……”此类声音不绝于耳。“要12张到广州的火车票,L110次”,她熟练地把一把零钱递给了售票员。随后,她身后的高个子也买了20张同样的车票。
L110次列车是由四川内江开往广州的。为什么这些四川人要从广州赶来三水,专门搭乘这趟列车?
几分钟后,当记者买好车票,走出售票大厅时,惊讶地发现又走进了七八个同样操四川口音、身背行李包的“旅客”。仔细一看,其中有四五人竟是2005年记者暗访“背包团伙”时见过的“老朋友”。
9时许,走进二楼候车大厅。候车室里已经挤满了百余名候车的旅客。环视四周,细心聆听,其中八成以上的人都持四川口音。
仔细观察,现场至少有十人是记者2005年暗访背包团伙时打过交道的。
车上“巧遇”“热情”老乡
检票上车后,这些人并不急于坐下来,他们提着行李,在车厢中来回搜寻,一旦看到貌似刚刚从农村出来打工的人,他们就会凑上去,在旁边坐下来,热情地套近乎。
记者在8号车厢一个座位上坐了下来。破旧的衣服、疲倦而惶恐的面容、紧张的举止,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在记者旁边,还坐着两个30来岁、头发蓬乱、从四川内江去深圳打工的男子。
落座不到两分钟,一个二十五六岁、理着平头、穿灰色西服、背着黑色双肩包的青年男子坐在了记者对面。“唉,站了两天,脚杆都站肿了,这回终于可以坐下了。”
记者认出,刚刚在三水火车站候车室中就已见过他。
“老乡,你是哪里的?到哪里去嘛?”他开始和记者旁边那两名男子搭讪。“我们去宝安。”其中一人看了他一眼,回答道。
“哎呀!我也是到宝安的。”闻听此言,他脸上立刻露出惊喜的神色,“看来我们一路的。你们是不是坐汽车过去?等下我们可以一路嘛!”
“可以嘛。”虽然口里这样答着,但那两人眼睛却一直盯着窗外,对他看也不看。又闲扯了几句,见对方始终爱理不理,问一句才答一句,那人开始把目标转向旁边的记者。
“老乡,你又去哪里嘛?”他冲记者笑着问道。
“虎门。”记者回答。
“去虎门做啥子?以前去过没的吗?”他接着问。
“去找工作。听说年前好找一些。以前去过一次,但是坐汽车去的,没有在广州转过车,不晓得好不好转。”记者说。
“哎呀,去虎门跟我们是一路的嘛。到深圳也要从虎门过。我们等下也可以一起走。”他听了记者的话后,立刻来了精神。事实上,从广州去虎门与深圳宝安并不在一条线路上。
接下来,他开始与记者天南海北地闲扯起来。他自称姓陈,在深圳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专门在外跑业务,对珠三角各地都很熟悉。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