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轮“银锄号”打捞记
2007年2月7日下午1时35分,打捞作业人员乘小艇登上浮出水面的“银锄号”万吨轮船头。5艘打捞船、128人45个昼夜奋战,终于等来了这一天。68天前,“银锄”在董家渡附近江面自沉,成为黄浦江有史以来沉没的最大轮船。
昨天下午2时,这两个大字终于清晰地出现在记者面前。68天前,万吨轮“银锄”在董家渡附近江面突然自沉,146米长船身陷入水中,只剩驾驶室露出水面,成为黄浦江有史以来沉没的最大轮船。
12月25日,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施工船舶及打捞人员进驻“银锄”轮打捞现场水域,潜水员开始水下探摸。
5艘打捞船、128人45个昼夜奋战,终于等来了这一天:“银锄”出水!
【现场】
“银锄”两字见天日
上午10时:最后一次下水
记者真多!走进小南码头路5号,第一眼看见的,是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聚焦于黄浦江上倾斜的“银锄”轮上。
此刻,正值“银锄”轮打捞准备工作的最后关头。“潜水员在水下,最后一次检查船底的情况。”岸上,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党委书记董梁凝神倾听着从“生命盒”中传出的呼吸声,盒子上系着“信号绳”的另一端,就是潜水员。24米深黄浦江底,即使是白天也一片漆黑,连鱼都极少游过,但那里到处是湍急的水流,到处是沉淀千年的陷阱,潜水员们身穿厚重的潜水服,绑着大小4块共7公斤重的铅块,系着“送气管”和“信号绳”,即使是一次轻巧的转身,也可能使“送气管”缠绕,带来致命的危机。
岸上、船上,100多个身着橙红服装的工作人员,正进行繁忙地检查,不放过一个浮筒、一个吊钩、一个绳锁……董梁脸上露出几分凝重。“要实施真正的打捞了。”经过了45个昼夜辛勤工作,“蛙人”们终于看到了过年前回家的希望。
这时,“银锄”轮已经在江里躺了68天了,露出水面的仅剩驾驶室部分。两艘重吊船———“大力”号和“勇士”号分别泊于船头和船尾,4个巨大的吊钩连着穿过“银锄”船底的12根钢丝绳。发动机已经启动,排水口不停地向外喷水,向现场人员展示着“神威”。
江面上,卷卷浪花泛起。
下午2时:甲板上有泥
伴随着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一声响亮的“起浮!”只见瞬间江面上白浪翻滚,早已系在“银锄”轮上的5对浮筒开始充气排水。与此同时,“大力”号和“勇士”号也开始开足马力向上牵引,12根钢丝绳的吊钩被拉得吱吱作响。“船动了!”有人兴奋地喊道!
约半小时后,“银锄”轮庞大的身躯开始慢慢浮出水面,江面冒起零星油花。为防“银锄”轮内存的数十立方米油料在起浮时外泄,一直候在码头的专业清污队,将岸上数十箱排列整齐的白色吸油毡铺入江中。数名打捞队员携带粗大的白色尼龙缆,下岸乘小船趋近“银锄”轮,将一端缠于码头的缆绳与万吨轮相系。
“甲板上有泥吗?”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队长张洪林,扔下手中对讲机,直接冲着上船系缆绳的队员朱建高喊。“生活舱留有大量水和淤泥。”已经登上“银锄”轮的队员反馈来的情况,令张洪林皱起了眉头。此前,张洪林告诉记者,“银锄”轮有12个泥门,潜水员下水探摸时,惊讶地发现其中1个泥门已移位进水,导致舱壁开孔的船舱全部被泥水贯通。由于黄浦江水含泥沙量高,长52米、宽18米的船舱内在68天中已“吃进”厚达3米的黑泥。为此,在“银锄”轮整体起浮前10多天,工程人员就开始了一项冲刺任务:使用数台水下吸泥沙泵和高压空气提升管同时为船舱抽泥。“我们以每分钟8立方米的速度24小时不间断吸泥,为‘银锄’轮‘减肥’近3000吨,大大减轻了‘银锄’轮水下起吊重量。”
但现在看来,船上水和淤泥的重量仍然可能大大超过预期。怎么办?
下午3时:紧急预案实施
紧急预案实施,第一步,船体清淤。高压水龙头猛烈地向“银锄”轮冲去。
周行法站在码头上,一脸焦急。这位“银锄”轮所属“金色海岸疏浚工程有限公司”的小股东,和公司大大小小20多个股东一起,眼巴巴盼着“银锄”早点出水。“水里没空气,不容易生锈,出水后迟迟不修才容易锈。”周行法说,修好了,“银锄”轮还能用上十几二十年,“一个月赚600万元那是毛毛雨。”
到现在为止,周行法们还处于投资阶段:买船投了近3000万元,设备花了2000万元,把船改造成挖泥船又用了700万元,还没用就沉了,打捞费又要1650万元,“负责改装的瑞科船务公司答应付500万元,我们分期付1150万元,先给了625万元,船打捞出后给125万元,等6月份再给400万元。但是,几百万元清污费、捞上来后的几百万元修理费,谁来出?这个问题我们还在和瑞科谈。”
相比周行法的焦灼,拿着家用摄像机的上海打捞局潜水队政委陶宝龙轻松许多,他带领的潜水队已基本完成任务,“我们从12月25日队员第一次下水外围探摸,下水了几百趟,前两天更是32名潜水队员24小时轮班在水底。”陶宝龙说,潜水队员负责的钢缆潜底穿引是沉船打捞的一大难题,这项工作完成了,整项工作就成功了大半。
晚上7时:打捞仍在继续
“看来打捞工作要延时了。”夜色降临,沉稳的董梁也显得有些着急。本来计划下午4时30分结束的打捞工作,现在却没有了具体的时间,“可能要到明天早上吧”。船上的清淤工作仍在进行,到处是高压水枪,到处是送货舱里流出的滚滚泥流。水下的浮筒仍在不停地向外充气排水,已经露出水面近5个小时的船右舷丝毫没有继续上浮的迹象。
“这里是黄浦江的一个拐弯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这是预料中的事,上海打捞局的打捞方案中显示,“银锄”轮在水下自重约有7000吨,而打捞工作的全部打捞能力达到了8200吨,是船舶水下自重的一倍多。
据了解,打捞采取的最终优化设计是:2对800吨浮筒,加上3对500吨浮筒,另外加上2500吨的“大力”号大型浮吊船和千吨级浮吊船“勇士”号同时起吊,总共起吊力约在8200吨。按照“银锄”轮起浮出水计划安排,起浮作业全部耗时约6小时。
董梁称,在“银锄”号起浮后,将用3台4寸抽水泵、3台8寸抽水泵连夜封舱抽水,届时,每小时排水量将达到1000立方米,预计7到10天完成。
最急的还是周行法:“随船沉了的有轮机,还有大部分刚买的设备,捞上来什么都得修,怎么也得耽误到五六月份,代价大了。”他搓着手,“等吧。只要船能成功捞上岸,我们就有希望!”
(责任编辑:高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