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记者白旭姬少亭李志晖)农历新年前,78岁的刘振儒老奶奶站在藤椅上,小心翼翼地把一串小红灯笼绕在自家院里一棵枣树的树枝上。
这已是她在四合院里过的第四十九个新年了。随着北京的飞速建设,越来越少的人能够像她这样,在四合院里度过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调查显示,北京现在有三分之一的胡同仍保存完好,其余已经部分损毁或不复存在。
80岁的罗伯言在搬进大楼之前,曾在胡同里住了60多年。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说,新年就仅仅剩下家人团聚了。
“以前,在我们老屋,我可以在院子的空气里闻到新年的味道。”他回忆道,目光的焦点落向远处,“那时候我们家家户户都蒸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那些香气从木质窗棂间溢出来,和鞭炮的硝烟味混合在一起,这就是‘年味’。”
“街坊邻里住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55岁的胡同住户吴大爷站在院门口说,“我们出门都不用锁门。有的时候做饭没盐了,对着窗户喊一声就会有一包盐飞进来。”
现在罗大爷一个人住在140平方米的公寓里面,他根本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
阳光充足的下午,罗大爷会骑着自行车去家附近的广场上晒太阳。“有的时候能在这儿碰见我的老邻居。”他看着广场上遛鸟下棋的人,缓缓地说。
事实上,对于许多北京人来说,四合院远远不只是一个栖身之所。“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生活方式,你很难在现代都市的钢铁丛林里面找到。”胡同拍记队创始人张巍说。31岁的他自小在四合院里长大,现在忙着记录每条胡同的每一个角落。
穿着一双黑色布鞋,留着平头,这个操着一口北京腔,说话极快的瘦削大男孩在说起四合院的时候会突然变得沉静诗意起来。“所有的一切都平静、和谐、与世无争。”他说,“即使是在公厕外面排队时候的聊天,或者是在天将亮时出去倒夜壶。”
在胡同深深的巷道里,藏着许多故事。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四合院已经变了味道。
72岁的张大妈已经在四合院住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她和老伴、孙女挤在12平方米的一间小房里。这间小房旁边已经盖了许多新的砖房,挤占了原本宽敞的空间。“简直变成地道战了!”张大妈说。
她希望这里的房子拆得越早越好。“尽管我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她抱怨道。
“我希望能在干净、明亮、宽敞的大楼里过新年。至少不用再跑到街道尽头上厕所。”她说。
可是对刘振儒来说,四合院就是她的珍宝。她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像在这儿过我的新年。”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