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对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和成效进行的调查结束,该工程实施五年来,共完成退耕地造林330.8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99.4万亩,封山育林60万亩,仅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助就已达37.41亿元,150多万退耕农户户均得到2500元,取得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良好成效。
各地在退耕还林中,积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积极发展名特优干果、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等经济生态兼用树种,大力推广林果、林竹、林药、林草、灌草间作等经营模式,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药材业基地,林业效益显著提高。泗县、宣州区等地,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林草牧一体化基地,每亩年增加收入约800元。
各地利用退耕还林后劳动力相对剩余的有利时机,使大批农业劳动力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劳务输出以及社会化服务行业,舍饲养畜、农村商贸、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歙县北岸镇新桥村村民汪乃威承包了800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并创办起“紫金山生态园”,融种植、养殖、生态休闲为一体。他种植的雷竹、板栗等,5年后年亩均效益可达2000多元,大玉梅、枣树等年亩均效益可达1000多元。每年除领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3.8万元外,去年他养猪、鸡等还获利50多万元。
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我省严格退耕地类,主要是产量低、灌溉条件差的抛荒地、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此举不仅化解了与优质农田争水的矛盾,大片林木还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气候条件,促进了优质农田粮食增产,弥补了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林萱、汝鸣)
点评
在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宜种粮的山坡和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顺应自然规律,变对抗为适应,实现增效增收,一举多得。当前,要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为安徽的奋力崛起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来源:
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