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今年北京市医务行业将积极开展“诚信微笑,优质服务”活动,市卫生局倡导医务人员与患者见面先问候,告别时道一声“谢谢您”,在医务工作者中树立“患者是老师”、“感谢患者信任”的理念。
多年以来,患者习惯于把去医院看病叫做“求医问药”,现在这种状况就要改变了——患者一夜之间变成了老师,看完了病还要接受医生的感谢,这实在令人欢欣鼓舞。
但我以为,这样的服务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医疗服务本身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行业不正之风得到了根本的纠正。在此基础之上,微笑和感谢的话语才会让人感受到亲切和诚恳。如果反之,令老百姓深恶痛绝的歪风没有纠正,医务工作者的笑容即便很舒展、很“专业”,在患者眼中也会失去真实性,也许还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感到“挨宰”的恐惧。
例如,某些医生照例开着大处方、进行着各种不太必要的检查,甚至索要红包;某些医院照例一天按25小时收费,电脑照例不停地“出错”;患者照例买不到降了价或者便宜但疗效显著的药……再美丽的笑容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某些医务工作者所说的“谢谢”,也许真的是从内心感谢充当冤大头的患者提供了发财的机会吧?
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肯定应该知道,医疗服务要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主要矛盾在哪里,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而倡导医护人员对患者微笑,显然是一剂治标不治本的药,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形象工程。
据报道,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要树立“患者是老师”、“感谢患者信任”的理念。这个理念当然需要树立,不过笔者以为,只有先树立了这些理念,然后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微笑,而不是先发出微笑,通过“微笑表演”来促进理念的树立。
对于广大患者来说,最计较的是看好病而且花钱少,微笑不微笑目前看来并不那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