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被称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知识分子之一的意大利著名作家、哲学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进行了主题为“战争与和平”的演讲。这一演讲是社科院举办的为期三天的“治与乱”跨文化国际研讨会中的一个项目,艾柯费时整整一个小时,是其中演讲时间最长的一位学者。
听说过后现代文学、后现代绘画,但你有没有听说过后现代战争?昨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楼报告大厅,身兼小说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符号学家的翁贝托·艾柯的首场主题演讲让在座的各国专家学者及学生们耳目一新。
“后现代战争没有赢家。”艾柯大手一挥。他认为,冷战之后的战争称为后现代战争,而之前的则称为经典战争,“后现代战争与经典战争有很大的不同。”
昨天上午,“治与乱”跨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开幕。开幕式后,来自意大利,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哲学家、符号学家艾柯,作了研讨会的首个主题演讲。
两种战争的不同
艾柯把战争分为经典战争和后现代战争。在他看来,经典战争就是打败消灭敌人,从他们的失败中获得成果,并确保对手不会取得目标。经典战争知道敌人在哪儿,是正面的战争,在明确地域间进行,很多人都会受到战争的影响。
但后现代战争就不同了。后现代战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敌方不明显,你不知道敌人在哪儿,而且也不是正面的战争。后现代战争有利于跨国企业,减少了大量的军火商,不管军火商是哪国的。
艾柯表示,经典战争和后现代战争还有一个很显著的区别———对传媒的态度。他说,经典战争中是阻止敌方进行宣传的。比如在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如果在德国出现有敌方说法的媒体,那将被处死。对于不同政见的人,必须逃离这个国家。但在后现代战争中,这些都模糊了。比如伊拉克战争中,西方国家是可以报道的,还提供采访、信息等便利。
“在后现代战争中,没有胜者,而在经典战争中,总有一个胜者。”艾柯说。
艾柯说,后现代战争建立了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人随便地死去,即使是被俘后,也可以活下来,而且会得到人们的理解。而这,是媒体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媒体成为恐怖主义“盟友”
艾柯认为,“9·11”使战争再一次发生变化。“这是冲突的开始,但并不是美国对阿富汗的开始。所有正面交战的原则全部消失了。冲突并非是占领领土,而敌人也许就在后方。”
敌人经常出现在电视上,而且没有办法监控本国的敌人。当收到装有炭疽的信封时,不知道它到底是来自于国内还是外国。“恐怖主义者都在向外传达着自己的信息,即使声音很小,也尽可能地传达着自己的观点。当我们通过画面看到轰炸世贸大厦时,会激起激愤的感情,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恐怖主义者进行了宣传,而这宣传费可能就需要上千万美元,他们会为此而骄傲。”
“媒体实际上成了恐怖主义者的盟友。”艾柯说,后现代战争不是在战场上进行交战,以前经典战争是在战场上,会很快结束,然后就会和平,但现在并不是这样的,后现代战争长期存在。
中心和平建在边缘人痛苦之上
艾柯说,建立和平非常重要,但全球性和平并非部分人的和平。而现在的中心和平,其实是建立在和平边缘人的痛苦之上的。
“和平时期都是军事压力和征服的结果。中心维持着和平,但边缘冲突和战争不断。”艾柯说,和平对帝国中心的人来说是舒心的,但对于边缘人来说苦难重重。
“这种状况是否会变?”他自己的回答是:不会。
艾柯认为,全球和平似乎不可能。看上去的和平,仍然是战争的结果,和平也并非长时期的和平,只能通过局部的经典战争来实现相对和平。
昨天在会场听完艾柯的演讲之后,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向早报记者表示,战争的获益者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受害者,实现全球和平并非不可能。他并不赞同“全球和平必然伴随局部战争”的观点。
记者目击
他并非第一次来到中国
脱掉一件军黄色大衣外套,里面穿着一件考究的西装,浅蓝色衬衫外打着一条橙蓝相间的领带,衬衫扎在裤腰里,啤酒肚很明显就外露了。灰白的络腮胡子挂在两边脸上,嘴角习惯性地叼着一支精巧的笔或者一根灭了火的雪茄,翁贝托·艾柯进入大家的视线。
刹那间,闪光灯下,“喀嚓”的快门声不断。
会议之前,坐在会场里,他炯炯的目光会静静地看着一个人。认定了一个人之后,他会走过去和别人交谈、握手、拥抱,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热情。
昨天上午,尽管各国专家学者云集在中国社科院,但大家的焦点依然是艾柯。
“IsityourfirsttimetoChi-na?”在会议期间,早报记者终于见了“缝隙”,于是赶紧问了他一句,以证实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一位“艾柯迷”告诉早报记者“他是第一次来中国”的说法。
“No,it’sthesecondtime。”艾柯左手搭在早报记者的肩上,一边往会场里走,一边极为友好地表示,他喜欢中国,喜欢北京。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吴女士,昨天上午手拿一本新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艾柯的《开放的作品》,请艾柯签名,艾柯毫不犹豫地签了名。拿着书,吴女士兴奋得脸都红了。
链接
翁贝托·艾柯(UmbertoEco)生于1932年1月5日,意大利学者(中世纪学家、符号学家)与作家。除了严肃的学术著作外,著有大量的小说和杂文,长年给杂志专栏撰写以睿智、讽刺风格见长的小品文。最驰名的作品为小说《玫瑰的名字》与他的杂文集。艾柯目前任教于博罗尼亚大学,居住在米兰。
早年
艾柯出生于意大利皮德蒙特地区的亚历山大市。其父古里奥是一名会计,一生中曾经被政府征用参加了三次战争。在“二战”期间,艾柯与母亲乔瓦娜搬到皮德蒙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居住。艾柯共有12个兄弟姐妹。
艾柯年轻时遵从父愿进入都灵大学学习法律,随后辍学,不顾父亲反对而改学中世纪哲学与文学。于195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有关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斯的研究。其后艾柯成为Ra鄄diotelevisioneItaliana的文化部编辑,同时在都灵大学任教。
此间,艾柯与一些前卫艺术家有密切的接触。这些人对他以后的写作有重要的影响。观点
艾柯的学术作品强调中世纪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对于此,他如此说:“(中世纪美学)在理论上是一个由几何与理性构架的有机体,然而在实践中却是一种完全不设框架的由形体与意象自然生成的艺术生命。”艾柯于1959年发表了他的第二本书《中世纪美学的发展》(Sviluppodell’esteticoMe鄄dievale),一举奠定了他在中世纪研究与文学界的地位。
艾柯的哲学论著大多都与符号学、语言学、美学与伦理学有关。
小说
艾柯的小说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小说的情节都是令人眩晕的复杂。读者需要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教派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难理解小说的内容,甚至完全迷失,不知所云。这和他的学者出身显然不无关系。因此他的小说被评论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小说”,翻译与阅读都需要很高的知识修养。《玫瑰的名字》
这本小说是以14世纪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