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黄正东
肥猪市街在清末就有了。我最早到肥猪市街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后来一直在附近读书、居住。
孩时随大人从老南门出城上万里桥,过了东巷子和西巷子街口就是浆洗街,再步行约500米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左边是利民巷,右边就是肥猪市街。
童年的记忆中,从浆洗街北口到肥猪市东口这一段商铺前的路边,基本上都是卖烧柴的。当时成都市的居民,基本上都用木柴,大户人家长期定点有专人送柴到家里,而一般的人家和穷人则是买一点烧一点,所以从浆洗街到肥猪市东口每天都有很多卖柴的,那些柴有的用鸡公车推来,有的则是肩挑来,来此买柴的人很少整车整挑的买,大多数是买一捆或者一小把(最少的只有4根),我常随父母来买柴,印象极深。
肥猪市街过去是买卖生猪的市场,父亲说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还在那里卖过一条家里喂养的半大猪,后来城市不断扩张,大面积的农村离这里越来越远,来这里交易不方便所以人就越来越少了。再后来更猪由集体喂养,每家农户已没有猪买卖了。
上世纪60年代,从洗面桥进肥猪市街,朝西不到100米就是一条小河,小河紧靠路边,由西而来,当地人称樊家堰。肥猪市街的西头与南北向的建国巷成直角相接,往北可以走到现在的武候祠大街,成都十五中学(现在的西北中学南校区)就在肥猪市与建国巷的拐角处。成都十五中学前身叫成都建国中学,而当时完全处在肥猪市街上的一个小学却叫浆洗街小学,可能是觉得叫肥猪市小学不太雅吧。当年的樊家堰周围除肥猪市街和建国巷两条道路和路边的房屋外,其余还有一些田地和农民院子,有乡间小路四通八达。
肥猪市街上让我最感亲切和记忆深刻的是樊家堰。过去成都河堰纵横河水四季不断且清澈,除用来灌溉农田外,也是农民、居民的的生活用水。樊家堰的水源来自都江堰闸下的走马河(进入郫县后叫清水河),清水河在龙爪堰分了一条支流,这支流在周家桥又一分为二,一条去了高升桥叫肖家河,一条经武候祠前面到肥猪市后叫樊家堰。樊家堰从堰头起在肥猪市这一段的河面比上下游都要更宽阔一些,水也更深一些,河岸树木葱郁,河边青草茂盛,河里鱼虾也多,夏天就是孩子们捞鱼、捉蟹、洗澡、玩水的天然浴场。我中学时就经常与同学在堰头跳水,在河里游泳嬉戏。那时的夏天,樊家堰河里每年总会有淹死小孩的事情发生,但我们从来也不因此减少到樊家堰玩水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