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破解“就医难”
主持人:本报记者 楚燕
我市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启“夜间门诊”,方便社区打工者下班后就诊。 (苏媛 摄)
[主持人语]
厦门“三驾马车”
提供优质医疗资源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看病问题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建覆盖城乡基本卫生保健制”、“努力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
看病成为热点、难点问题已非一朝一夕。从中央到地方,种种改良方案出了一拨又一拨,但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之声仍是不绝于耳。
当然,这绝不是中国的特色,更不是厦门独有的现象。事实上,在看病就医方面,全世界都面临着两大共同难题:如何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如何在确保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通俗地讲,就是我们所说的看病难、看病贵。即使在英国这种医保覆盖面为百分之百的发达国家,人们也常常遭遇到大医院必须等候很久才能诊治的尴尬,“卫生服务效率不高”导致看病难成为英国医疗模式的一大顽疾。
患者(患病)、医院(诊治)、医保(出钱)构成的三角阵营中,供与需的平衡性决定了它的和谐度。看病难,难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少人问津;看病贵,贵在没医保的人想入医保,有医保的人想提高保障水平。如何解决它,是一个十分艰深而复杂的命题。
可以看见的是,厦门在破解这一命题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财政投入力度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我市城乡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和健康保障水平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国民健康水平。大投入、大建设,做强做大品牌医院,做稳做实社区卫生,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全民医保……乘着海西建设的东风,厦门正在向“建设闽西南医疗卫生中心”的目标大步迈进。
今年,总投资20亿元的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第一医院杏林院区、中山医院外科大楼、第二医院二期扩建等工程将投入使用,全市将新增床位2000张,加上现有的8000张床位,届时,全市总床位数将达到1万张。同时,第一医院门急诊综合楼、中山医院内科大楼、仙岳医院门诊综合楼、妇幼保健院二期等工程也将开工建设。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与原病房楼、原门诊楼均相通,患者在楼内即可完成挂号、门诊、检查化验、收费、住院等所有程序,不必来回奔波,这就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确保现有卫生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这种科学性、人性化的就医流程理念设计也体现在其他医疗用房建设中。而做大做强大医院的结果是,人们享受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不再那么难了。
社区卫生机构在解决看病就医问题中一直扮演着身负众望却又不够强壮的角色。去年,我市专门出台《关于发展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步行15分钟可享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目标。除了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我市还将在技术、人员方面对社区卫生给予更多支持,同时适当调整、拉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差距,引导居民“小病到社区”。内强筋骨,辅以外部政策的倾斜,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壮大后,“小病不出社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预防保健不生病,花小钱治小病,小病不变成大病。
在推动大小医院患者合理分流以缓解看病难的同时,我市在加强医疗保障方面也是大手笔不断。今年起,拿着社会保障卡刷卡看病将不再是有工作的“上班族”所享有的“特权”。我市研究制定的《厦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我市43万厦门户籍的少年儿童、在校学生、在厦居住满5年的老年人、残疾人和低保户等都将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厦门城乡居民全民医保。参保人员每年只需掏158元,政府补助406元,看病花费的医药费用,个人平均只要负担一半。今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有望达到98%,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80元,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增加部分由财政负担,农民出资额不变。
一位患者说,50年前,能让赤脚医生看病我们就已经很满足;如今,博士、硕士就在眼前我们也经常一肚子怨气。的确,社会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在增长,期望值在提升。可以预见,看病难、看病贵不仅现在存在,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认识到这一点,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作为患者,也许也应该多一些更理性的诉求。
[嘉宾观点]
医疗仪器设备
不应成医院高收费工具
刘家俊(市政协委员):我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聘请专家参与医改,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办医院的指导思想要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如果体制不顺,仅让医生凭良心办事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医院不能全部投向市场,医疗服务可以走市场的路子,比如尝试贵宾服务等;但医疗质量不能全跟着市场走,不然会乱套。厦门医院配备的仪器、设备和许多发达国家比起来也不逊色,但不应该成为医院高收费的工具。现在医生辛辛苦苦诊治的收费只有几块钱,而仪器检查的定价动辄成百上千,这样下去,医生的劳动价值体现不了,医院也容易陷入靠仪器设备赚钱的怪圈。还有,社区卫生一定要大投入,搞好预防保健,让群众花小钱看病。最后要强调的是,医生和患者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不能敌对起来,互不信任,而要互相理解,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市民原声]
医院硬件“硬”了
“软件”也要“硬”起来
那伟(干部):这几年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增加了不少,医院盖大楼、买设备,应该说厦门各大医院的硬件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起来,差不到哪儿去,但服务意识,尤其是主动服务的意识还有待于改进。据我观察,不少医院都在门诊设有咨询台、服务台,但站在台前服务的医护人员却“正襟危坐”,甚至面无表情。我认为这一点,可以借鉴一些纯服务行业的做法,也可以向外资医院取取经。记得我曾在一个下雨天,到电业局营业大厅办事。一进门,一位笑容可掬的工作人员就指引我把雨伞放在固定的地方,并一再叮嘱我雨天路滑,要当心。好言三春暖,一句听起来再平常不过的话语使人至今回想起来仍备感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