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这两年,赴港念大学风靡内地。许多优秀高三生都把目光投向了香港这个国际性大都市。家长们更是口口相传,互相推荐。一度,社会上传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声音,而香港的一些三流大学分数却被炒得很高。
从内地来的香港理工大学大一学生刘翛,对“逃离”同学的逃离原因作了分析:这是独生子女后遗症———家长对惟一的孩子过分地呵护和过分地代劳,无形中造成了部分同学的“高分低能”。到香港就读最具诱惑力的因素之一是全英文教学,也是内地诸大学与香港的大学授课方式的最大不同,而真正影响人的是无孔不入的生活习惯问题。
有着亲身的经历与体会,刘翛的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高分低能”问题、适应环境能力差、自理能力弱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曾有“80后”大学生这样说:一切我们身上存在的弊病,恐怕都可以从社会上找到根源,比把我们妖魔化更重要的是你们的自我反思———反思你们的培养模式,反思你们为我们成长所提供的环境。有什么样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才与未来。从一个人的“逃离”,也折射出内地教育之弊:之所以“逃离”,根源在于,内地高中阶段及之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环境与教育理念与香港高校的学习环境与教育理念有反差。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学生,一旦环境与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就会让他们无从适应。
一个人的“逃离”能否唤起人们的反思———反思如何突破应试教育的禁锢?反思培养一代又一代人的传统培养方式?这需要好几代人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