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者
本报讯(记者卜昌伟)作家张者创作的长篇小说《桃花》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此前出版的《桃李》的续篇,《桃花》依旧以大学校园为背景,写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人格的陷落与坚守。昨天,张者表示,在《桃花》中,他融入了近年来对校园文化与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思考,“与《桃李》中放纵的人物性格相比较,《桃花》则赞扬主人公的坚守之美。”从第一部长篇小说《桃李》到《零炮楼》《桃花》再到即将动笔的西部题材小说,张者表示,他要做一个创作上的“多面手”,“不断变换写作题材与叙述风格,让批评家不容易将我随意扔到一个筐里。
”
在《桃花》洋洋洒洒20万字中,作者以北方某知名大学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2006年前后大学校园里的变化,写出了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面对拜金主义的喜怒哀乐。据张者介绍,尽管是续篇,《桃李》中的人物却没有在《桃花》出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表现在故事背景与某一个社会事件中。“相对于《桃李》中人物个性的张扬,《桃花》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故事结尾,大师兄的爱情坚守与方正人格操守的维护,却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遭到无情的唾弃与嘲讽。他们个个成为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最后以悲剧结束。”
对于校园题材的创作,张者自认为是一直保持严肃的态度在创作,“提起校园题材,多数读者会认为那是‘80’后作家干的事,或唯美、浪漫,或残酷、颓废,故事内核大抵也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张者说,实际上这是读者对校园文学的误解,作为一个负责任、坚持严肃文学创作的作家,他至少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现实的思考,“正如《桃花》,小说在写到了人的欲望张扬的同时,也写到了这群学生在世俗社会的影响下价值观的移位。小说中的主人公师兄和老板方正,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已从《桃李》中的全面陷落回归到社会良知与正义的化身。”
从第一部长篇小说《桃李》到《零炮楼》《桃花》再到即将动笔的西部题材小说,张者表示,他要做一个创作上的“多面手”,“校园题材《桃李》出版后,我写了抗战题材的《零炮楼》,时隔一年后才有了《桃花》出版。《桃花》出版后,校园题材的作品我将放一放,接下来,我要写作一部有关西部题材的作品。”张者给自己定的计划是一生只写十部长篇小说,“但要不断地变换题材,变得要让那些评论家们不可以随意给我下结论,更不可以把我随意扔到某一个派别的筐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