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在我生命终结的时候,能把眼角膜‘留’给需要的人。”
说这话的是宜兴张渚镇人朱建华。
13岁时,朱建华因患进行性肌肉萎缩症导致瘫痪。但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不能自理、整天与轮椅为伴的人,却一直希望能为他人做点什么。
此后,朱建华立刻行动起来:在镇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她填写了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也因此成为“宜兴捐献角膜第一人”。为了发动更多人加入到这一行列,朱建华干脆创办了角膜遗体捐献志愿站。经江苏省红十字会证实,由残疾人发起建立的捐遗志愿站在全省尚属首家。
捐遗站开始运转,没有政府一分钱拨款,所有经费需要朱建华自筹,工作人员也只有她一个。印刷宣传刊物《常青树》、对外联系的电话费、拜访捐遗志愿者的车费,这些都要在每月32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中抽出来。“有时候实在没钱,连门都出不了。”《常青树》是每月向捐遗志愿者及社会热心人士免费赠阅的刊物,主要介绍捐遗站的活动、捐遗的知识,朱建华必须省吃俭用才能省下200多元的印刷费。后来,一家泗阳的印刷厂愿意以100元的价钱帮忙印刷。为了省下这100多元,下转A3版
上接A1版
朱建华需要把每一次《常青树》的文字材料写好,装在信封里寄到泗阳。来来回回,印刷一次《常青树》要费上10天的时间。
在朱建华的影响下,目前已有43位志愿者加入了捐遗捐角膜的行列,其中38个是残疾人,这些热烈的回应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和毅力,也让她在今年收获了一分甜美的爱情———被她事迹感动的泗阳残疾人李文广来到了她的身边,帮她一起打理捐遗站的事务。为了扩大影响,今年4月4日,一家网络公司协助朱建华开办了“爱心捐献网”(www.love366.org),更多人通过网络认识了朱建华,了解了捐遗站。就像她说的那样:“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捐遗志愿站。”本报记者邹萃 浦敏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