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在蔡屋围居住的蔡老太希望坚守住这个有700多年历史的蔡氏祖坟。
“元明蔡氏合葬墓”曾申报文物未获批,每年数百海内外蔡氏子孙来祭拜
“钉子户”拆迁问题还没有解决,蔡屋围金融中心的建设又将面临另一个更大的难题。
蔡氏子孙年年来祭拜
昨日,市民崔先生向本报反映,自己曾在蔡屋围租住多年,偶然间发现有块“蔡氏族墓”,他看到这块用水泥圈起来的坟地旁边有块牌子表示明清以来就是蔡氏宗族的墓地,还是深圳的一处文物。现在蔡屋围改造,他为该“文物”的去留担忧。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蔡屋围待建的金融中心区工地上。还没有搬迁的蔡老先生和蔡老太正在自家楼旁的菜地上悠闲地浇水。一听记者询问祖坟,蔡老太快步带着记者来到离家200多米外的这处族墓。
只见族墓位于整个拆迁区域的西北角,明显凹了下去,围住的外墙不到肩膀高,但在里面却有2米多深。记者发现,族墓相对显得比较新,围墙也全都用瓷砖包装。周围居民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曾被重修过。
族墓的大铁门紧锁着。在附近居住的一位蔡姓居民告诉记者,这里每年只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打开一次,来自港澳和海外的众多蔡氏子孙会回到这里祭拜祖先,每年都有几百人在此烧全猪等,场面十分隆重。而过年和清明时也有子孙前来,但人数就非常少。
蔡屋围得名始自蔡氏
在族墓外,记者看到2002年8月立的一块牌子,标明此处是“元明蔡氏合葬墓”,且是“深圳市文物部门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并对这里的来源、文物价值进行了详细介绍。但记者注意到,牌子的落款并非文物部门,而是桂园街道办文物管理委员会。
对于700多年历史的族墓即将遭遇拆迁命运,蔡老太十分痛心。她告诉记者,蔡屋围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蔡氏宗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而族墓就是众多祖先的栖身之地。但根据新的规划方案,这块族墓也将被拆迁。最初相关部门与蔡氏后裔协商,准备迁往沙湾附近,遭到大家一致反对。蔡老太告诉记者,尤其是老年人反感该计划,因为沙湾靠近殡仪馆,大家比较忌讳。难道以后海外子孙们要到殡仪馆去集体祭拜祖先?
蔡老太有些伤心地说,如果族墓都要迁走,那蔡氏宗族真的是无根可寻了。但她又叹气说,“现在自己家都快保不住了,怎么去保祖坟?”
记者随后来到深圳市金融中心区改造拆迁办公室,工作人员承认那块族墓已被划入拆迁范围,面积有近300平方米。如果族墓不能搬迁,会影响整个工程。
族墓被证实不是文物
“那处族墓并不是文物。”罗湖区桂园街道办党工委主任叶爱权告诉记者,金融中心区进行改造时他特意查询了一下,发现这里并非文物。他调查后得知,当年街道为了申报“先进文化社区”,将此处作为文物点进行申报,但未获批准。记者随后向罗湖区文管办和深圳市文化局咨询,相关人员查询资料后表示,蔡氏族墓尽管有一定历史和价值,但从全市范围内来评价,并没有被批准为文物。
但叶爱权告诉记者,相比“钉子户”而言,蔡氏族墓处理更加棘手,因为改造办要面对众多“业主”,也就是庞大的蔡氏后代,其中涉及不少海外华人华侨。叶爱权表示,处理蔡氏族墓必须要征询各方意见,不能轻率处理。他表示,为了金融中心区的建设,蔡氏族墓是一定要搬迁的,但由于过于敏感和复杂直到目前还没有形成方案。
链接
元明蔡氏合葬墓位于罗湖区蔡屋围老围的西面,是该村开基祖蔡氏九世祖、十世祖和十一世祖的合葬墓。据蔡屋围蔡氏族谱记载,太始祖由河南迁福建,再迁广东南雄,宋代定居东莞塘厦村。元代九世祖蔡基俊自东莞大井村卜居赤磡村(今蔡屋围村)成为开基之祖,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墓葬坐东向西,始建年代待考,目前的形制为清光绪十三年(1888年)重修。该墓是元代蔡氏开发深圳的历史见证,是罗湖区有历史记载最早的开发者,也是蔡屋围蔡氏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寻根问祖的重要古迹。(记者 徐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