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港
名古屋港
鹿特丹港
纽约港
釜山港
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正鼓帆启航。本报今天推出这篇文章,和广大读者一起看“外面的世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全球范围内的沿海开发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实现从沿河、沿江开发到沿海开发的战略空间转移。世界最发达的地区都是离海最近的区域,沿海开发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无可替代的战略选择。
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150多个沿海。
很多沿海大国都把海洋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空间和经济区域,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立国的根本大计。美国把海洋和海岸认定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产,海洋已成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兴旺极为重要的体系。加拿大颁布了《海洋法令》,并制定了国家海洋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澳大利亚提出今后10年-15年增强海洋知识基础、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总体目标。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每10年就发表一次海洋政策。它不但盘算自己的利益,还时常“惦记着”别人海洋里的资源,把海洋立国作为保持并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的根本。韩国也已立法保障海洋开发与保护。
以海港作“桥头堡”
让海洋成为联接世界的“桥梁”
500年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还只萌芽于地中海沿岸某些地区,今日却演绎成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用海上交通运输,发展国际贸易,使海洋日益成为联接世界的“桥梁”。全世界较大规模的海港达2000多个,海运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
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是靠海洋起家的,并在长期的海洋经营中建立了海上商业霸权,直到今天,荷兰都是与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国家之一。荷兰最大的港口鹿特丹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1283年它还只是一个小渔村,14世纪中叶,随着荷兰海上强国地位的确立,鹿特丹发展成为重要港口。此后,它紧紧抓住西欧海上运输和贸易日益繁荣和通往印度航路发现的机遇,加速港口建设。1870年以后,德国鲁尔区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区,鹿特丹使港区西延,并于20世纪30年代修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挖入式港口——瓦尔港,炼油、食品加工等工业也应运而生,使得港口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二战前,鹿特丹已成为欧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二战后,鹿特丹迅速重建,根据货流增长和世界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和船型增大趋势,经过开挖港池、疏浚航道一系列重大工程措施,于1947-1974年期间建造起三大全新港口、工业区,吸引了大批货流和石油、化工企业,港区面积由战前26.3平方公里扩大到约100平方公里,并以年3亿吨以上的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港。
鹿特丹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自由港政策也起到重要作用。鹿特丹货源的75%是转口,港区设“保税仓库”,专供待售和转口货物整船寄存,仅收仓储费用,免征关税,海关给货主很大方便,在手续上尽量适应各国商人过境、转口和分销要求,除毒品和军火外,几乎所有商品都可自由出入,不受种类和数量限制,大大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发展。
温哥华港是加拿大的最大港口,自1887年横贯加拿大东西的大陆桥建成后开始发展起来,现已成为加拿大西部的工商业、交通、科技和文化的中心。该港是亚洲到北美最短的航线,在降低海运成本方面独具优势,所以成为北美西岸处理散装货的最大港口,与亚洲、大洋洲、欧洲、拉丁美洲均有定期海轮往返。每年进港停泊的船只数千艘,最大可泊25万载重吨的船舶,货物年吞吐量约1亿吨。出入港口的船舶中80%至90%来自中国、日本及其它远东国家和地区。因此,温哥华有加拿大通往东方的门户之称。
同时,温哥华港的新集装箱码头有一个电脑控制的集装箱运输中心,码头上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站与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线相连接,双层集装箱专用列车可将货物及时运往加拿大和美国内陆的大部分地区。港口距国际机场约半小时的车程,有定期航班飞住世界各地。温哥华为了吸引集装箱货物,早在1991年7月就开始在码头费方面采取奖励制度,并简化集装箱货物的码头使用费,对输出货物实行低收费,空箱不收费,以保持在北美西岸的竞争能力。
美国最大的港口纽约港初建于1524年,1825年通大湖区的伊利运河开通和铁路的增多,使纽约港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大湖流域重要的出人门户。它是美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是两条横贯美国东西大陆桥的桥头堡。港口与纽瓦克、肯尼迪国际机场相距约20km,有定期航班飞往世界各地。便利的交通奠定了纽约港区域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该港对外贸易总值约占全国的40%左右。
发展临港工业
世界大型港口的“前进方向”
在沿海地区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利于节约成本,世界上临港工业发达的港口城市多以石油、化工、汽车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
1945—1975年间,日本在临海填海造陆2000多平方公里,统一进行工业布局,将钢铁、石油、石化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配置在临海地带,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从而减少了原料中转的费用;同时,将能源工业向临海集中布局,有利于石油进口。通过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兴建了一批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工业基地。日本的“三湾一海”,集中了日本96%的钢铁生产能力、100%的石油化工工业、100%的造船工业和绝大部分汽车工业。日本有关专家指出,港口与工业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布局为日本最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重化工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奠定了基础。
日本以临港工业为起点,形成沿海的工业带,再延伸到点,形成点状的工业区,从而带动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临港工业充分利用了它的海岸优势,在具有工业基础的临海地带发展面向出口的重化工业。而战后的西欧,则是以海内外的市场和资源为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建立新的港口工业,引导工业从内陆向临海迁移。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迈向后工业时代,也改变了临港工业的发展模式。新加坡临港的裕廊工业区,利用海港的天然水深、便利的交通体系以及宽阔的土地资源的优势,兴建了大批大型的工业企业,促进了新加坡在70年代成为世界重要的炼油和造船中心。裕廊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借鉴欧洲和日本临港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变重化工业集中布局的局面,进行综合开发,逐步形成一个轻、重工业合理布局,公园和绿化带相得益彰的花园式公园城镇。
香港的工业化不涉及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它以其独特的自由港优势,以迅速发展的金融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及其贸易的优势,支持加工型的轻工业快速增长。上世纪80年代后,家用电器、通讯和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电子技术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占据临港工业的主要地位。
发展临港工业,实现港口产业多元化、集群化和融合化,是当今世界大型港口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比如釜山,工业仅次于汉城,有纺织、汽车轮胎、石油加工、机械、化工、食品等产业,其中机械工业尤为发达,而造船、轮胎生产居韩国首位。釜山港担负着韩国全国海上运输货物一半以上运量,其中海运出口货物占全国的40%,集装箱货物处理量占全国的81%,水产品货物占全国的42%。最近几年,韩国海上进出口货物的年增长率达20%左右,几乎全部由釜山港进出。
拓宽产业内涵
使古老的海洋产业放射出新光彩
全球海洋捕捞量和海水养殖从数量看都是下降的,但亚洲一些国家却在增长。韩国对远洋捕捞业极为重视,多年来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技术和积极扩充船队,远洋捕捞量已占其国内海产品总量的26%,其中仅远洋渔业捕获的海产品出口金额就达5亿多美元。
如今,古老的海洋产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彩。不仅海洋水产、海洋运输、海洋造船等行业已拥有全新的内容,整个海洋产业的内涵也已大大拓宽,海洋采掘业、海洋制造业、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地质勘探业、海洋保险业、海洋社会服务业、海洋咨询服务业、海洋教育与文化业、滨海旅游业等已成为海洋产业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海洋产业是一种兼具一、二、三产业,内容极其丰富的系统产业。
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和交通运输业构成了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其中海洋油气产业是全球最大的海洋产业,仅海洋石油产量每年就达3000亿美元。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上油气勘探。
主打“海滨公园”
保护生态和开发旅游相得益彰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头,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海洋管理的重点。以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海洋景观保护为主,兼顾海滨休憩娱乐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协调促进模式,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1937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海滨公园,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国家海滨公园,用于海岸带及海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公众游憩活动。结合新的经济发展观,在实现滨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以国家海滨公园建设来推动当地滨海旅游、休闲渔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沿海渔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势在必行。
如今,海上旅游已经是美国突出的海洋产业,每年约有3000万人到海滨游泳,有1110万人从事游乐钓鱼活动,有4400万人参加航海和游艇活动,有250万人次乘船海上旅游,全国有近2000万艘私人游艇。
澳大利亚旅游业产值达152亿澳元。尤其是大堡礁海洋公园近些年游客年增长率达50%。其海滨旅游中娱乐性钓鱼直接雇用8000人。政府还将计划创建世界最大的海洋生态保护区,总面积大约为650万公顷。
位于印度洋上的岛国马尔代夫总面积298平方公里,1972年开始发展滨海旅游业,以一个海岛开发建设一个酒店(旅游度假村)的方式,开发建成海岛旅游村,每年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到马尔代夫旅游度假,旅游收入占全国GDP的三成以上。
本报记者 廖 卉 翟慎良 编辑整理
(对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单位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题图摄影:本报记者 王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