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作,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其《五蠹》、《显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然而,读了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觉先生的《韩非子译注》,生出许多感想,似觉古代典籍仍然大有整理研究的必要。
作为中国古代与儒家对立的思想流派,法家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大概仅次于儒家。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法家被打入冷宫,受到正统思想的排斥。即使有赞同者,也很少有人敢公开承认。“文革”后期又一度走向另一极端,把法家无限拔高,《韩非子》也备受推崇。其实韩非的思想并非金科玉律,但也不是洪水猛兽,客观地研究和评价其思想,剥离出其中合理的成分,才是正确的。而张觉先生的注释和译文,所遵循的正是这一精神。
《韩非子》一书之所以长期受到冷遇,是因为它将人类的贪婪和权势欲作了淋漓尽致的揭示与深刻入微的剖析,这与欧洲中世纪末期马基雅弗里的《君主论》颇为相似,但也同样招致道德家的非议。但平心而论,人类的贪欲是客观存在的,有时候,正是这种贪欲推动人类去不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所以恩格斯说:“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在现实生活中,摒弃一切欲念的道德高人是十分罕见的,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没有欲利之心,而在左右社会发展的统治管理阶层中,更不乏利欲熏心者。否认或掩饰这一点是徒劳的,反而会使贪欲以更隐蔽的方式作祟。《韩非子》敢于正视人类的贪欲,并试图利用、引导这种贪欲来治理国家,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与现代的法治精神有相通之处,对今人仍有某些借鉴作用。
当然韩非子的治国方法,是为维护绝对专制的君权。尽管韩非子的最终目标,是想建成一个“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的法治社会,但他的尊君抑民、无视人权、禁绝思想自由的主张,只会让暴君为所欲为,个人贪欲无限膨胀,而民众动辄得咎,生存空间日渐狭小,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韩非设计了周密的治理臣下和民众的办法,惟独没有设计制约君权的办法,因此韩非的社会理想最终是不能实现的。无庸讳言,这是韩非思想的主要缺陷,对我们同样有所启示。受到历代正统学者的冷遇,《韩非子》较少得到整理研究,在流传中产生了较多的讹误,这既突出了整理的必要,也增加了整理的难度。张觉先生对《韩非子》研究多年,成果累累,撰写此书,可谓驾轻就熟。本书吸收了张觉的研究成果,但译文和注释皆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为宗旨,避免高深的学术论辨。这大大降低了阅读本书的难度,让经典也能为大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