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零点集团公布《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在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三亚、成都和深圳居前三,而上海、北京和大连分列倒数前三。(4月24日《京华时报》)
不必纠缠于某个具体城市是否“忝列”最不包容城市。
谁制造了城市的不包容?这包括一些管理者,也包括市民。打量这些市民的身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本身未必是当地“土著”,可以说,那些主张设准入门槛的广州白领,其中不少人也许刚刚取得市民资格,那些主张遣返外来人口的中小学生,其中有不少或许只是第二代“移民”,而张惟英本人也不是原住北京人,她的籍贯是南京。剖析这一细节委实耐人寻味———按说这些人应该更宽容,应该更理解,可为何却变得更不近人情呢?
这就牵扯到众所周知的挤公交思维。何谓“挤公交思维”?一干人等都在候车,公共汽车来了,没挤上车的人惟恐车开走而拼命地往上挤,一旦挤上了车,却又希望其他人不要上来,车快点开走而节约时间。许多市民明明刚脱掉沾满泥浆的鞋子,那些粗糙的生活习惯还没有退化完毕,一看到外来人口就忍不住掩鼻而走,或者皱眉头,甚至横眉冷对,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样子。这种思维换算到城市包容度上就是,当没成为市民时大喊大叫,海呼公平,成为市民后还是大喊大叫,这一次是叫喊关门,倒嫌弃外来人口了。
一项调查显示,有63%的外来工感觉受到城里人的歧视。这是一个让人担忧而恐惧的数字,如果制度性歧视是造成外来人口受伤的根本障碍,那么市民的歧视将使外来人口遭受雪上加霜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