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新华社高管信息供新华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新华网石家庄电(记者张洪河)资金还是那些资金,教师还是那些教师,然而承德市农村的孩子却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优质教育。而这一变化缘于承德市三年前打破县乡村分级办学模式和资金使用模式的学区制探索。
怎样让农村孩子从有学上到有好学上
承德地广人稀,经济落后。所辖11个县(区)中,有6个国家级扶贫县,1个省级扶贫县,全市平均每个乡镇仅有1.5万人。虽然1999年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使农村孩子有学上,但农村教育基础却十分薄弱。
近年来,农村学校条件有所改善,但新的问题出现了。随着适龄儿童逐年递减,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日渐突出。2003年,承德有近300所初中和2000多所小学,其中两轨以下初中占学校总数的32.7%;规模在60人以下小学占学校总数的30%。
由于农村办学规模过小,教师配备难以实现学科专任化,设备利用率低下,相当数量的学校不能开齐课程,有的一个教师要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但在具体使用上往往是撒胡椒面,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重复建设严重。同时,受县乡村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限制,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师资难以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制约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的低下,使不少农民失去了让孩子在本地上学的信心。
面对这种状况,义务教育普九之后,怎样让农村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河北省教育部门经过深入调研,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打破现有办学体制和投入体制的瓶颈。围场县学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则验证了这一思路。
打破旧有办学体制和投入体制的创举
2003年,财政部投入1300万元,在围场县小拨村建起一所可容纳1500学生的寄宿制试点小学--木兰实验小学,各种教学设备、附属设施都按国家一类标准配齐,周围9个跨乡村庄的小学生都来这里上学。学校从9个学校的72名教师中优选45人,所有主副课程全部开齐,并且实现了专任化。木兰小学是河北省第一个辐射范围达40公里、打破了乡镇行政区划的教育学区。木兰小学教得好!不少农民带着异乡求学的孩子回来了。
木兰实验小学的成功,给人们深刻启示:农村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跨越,就必须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打破乡村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规模化办学。2004年承德市委、市政府在围场县开始了彻底打破乡村区划、建立县域内教育学区的试点,按照交通相对便利、区域位置相对集中、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原则,以人口出生率为依据,将全县划分为12个学区进行建设。之后,在全市推广围场县学区建设的做法,并提出用3年至5年时间在全市建设72个学区的规划,目前全市已建成41个学区。
学区建设钱从哪里来?承德市教育局长徐树清介绍,以往国家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以及市县配套的资金都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而承德市按新的学区体制建设要求,原有规划的一些项目学校需要撤销,撤销了项目学校也就放弃了资金。对此,承德市争得上级同意,大胆探索新的投入体制,即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生走,把各种项目资金打捆使用,把国家、省的各种项目资金,加上市、县(市、区)的配套资金捆绑起来,近三年来,有近4亿元资金集中投入学区建设。同时对原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重新整合利用,在学区内均衡配置。
钱还是那些钱,老师还是原来那些老师,但教学条件和环境变了,农村孩子所受的教育随之也发生了改变。
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
尽管承德市学区制建设从试点到推广仅三年的时间,学校整合、资源整合、教师整合的任务还没有完全到位,但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的良好愿望初现,对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和成效令人吃惊。
据了解,承德市近三年中考成绩迅速提高,高分率由2.58%提高到12.84%,及格率由37.41%提高到58.69%。承德第一个进行学区建设试点的围场县,中考从2004年全市排名倒数第一,到2006年跃居全市第一。
而农村进城孩子回流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学区制带来的变化。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地处农村的黄土梁子中学在校生从最初的1400多人增加到1900多人,其中有约300人是从县城初中回流的。正是农村实现了同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这些学生才自愿回到农村学校。
学区建设还使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队伍得到优化。围场县教育局局长封志虎说,过去学校分散,最远的离县城有200多公里,最久时全县5年没有开过一次校长会。如今,全县每年都能开一两次校长会。行政管理人员也大量减少,仅围场县乡镇中心校管理人员就由178人减少到98人,四合永学区从原来的10名初中校长中竞争优选了1名校长、两名副校长,从原来的6名乡中心校长中优选出1名学区中心校长、1名副校长。这样的校长能不比过去的校长管理水平高吗?封志虎说。
农村教师的专任化得以实现。黄土梁子中学由原6个乡7所初中合并,现有的114名教师,是通过专业知识考试、讲课和平时的教学成绩考核,从原来224名教师中选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0多岁下降到32.7岁,学历达标率也从原来的80%迅速提高到100%,长期以来偏远农村初中教师学历不达标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农村教师的专任化把他们从繁重的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原围场县大局子村小学教师王旭这样描述过去包班的情景:一天上6节课,孩子们大事小情都找我,从早到晚忙得就像陀螺,哪有时间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现在她专教语文,每天两节课,同科的还有4名老师,现在有充裕的时间研究教学,才知道什么是新课改,才知道教学要反思。
学区建设使许多农村的小学校舍闲置出来,老师也富余不少。承德按照改造初中,发展小学;改造小学,发展学前的思路,把学区建设中富余的教师充实到幼儿教师中,把闲置下来的村级小学改建成幼儿园,使贫困农村迅速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目前承德市已建成的41个学区中,学前三年的幼儿的入园率均达到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