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某部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各级干部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深入班排搞好宣讲辅导,当好战士的“理论翻译”,把战士原本不大懂的理论问题“翻译”成战士喜欢听、听得懂的话,帮助战士理解消化。这一做法,受到基层官兵广泛欢迎。
党的创新理论来自实践,但实践经验一旦升华为理论,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对于一般战士而言,由于入伍时间短,生活阅历浅,学习理论难免会有一些困难。对创新理论知之不多、理解不深,在战士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战士的努力,也需要各级干部的帮助。与战士相比,干部的知识水平更高一些,理解能力更强一些,也更了解基层情况,更知道战士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听些什么,因而在宣讲辅导上具有更多便利条件。利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把战士不懂的理论问题“翻译”成战士能够听得懂的道理,让战士受到形象生动的教育,这是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级干部在教育活动中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理论灌输作为主题教育的关键环节,各级干部理论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战士之所以希望“理论翻译”越多越好,就在于通过“理论翻译”,能够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能够拉近理论与战士的距离,在创新理论与群众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但并非所有的干部都能胜任“理论翻译”的角色。在一些单位,有的干部总是习惯于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既不结合实际,也不去研究战士的特点,结果把好端端的理论讲成干巴巴的口号,听得战士直打瞌睡。有的则故弄玄虚,满嘴“学术语言”,似乎不这样便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高深,结果不但自己没有讲明白,反而把人给弄糊涂了。
可见,当好“理论翻译”,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个好的“理论翻译”,不光要会“翻”,更重要的是会“译”。他首先应该是熟悉党的创新理论的“专门家”,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钻研党的创新理论,并有自己的切身感悟,能够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自己疏于学习,只了解一点皮毛,上了讲台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发挥。而照本宣科,就难怪人家要打瞌睡了。
一个好的“理论翻译”,还应该是了解群众生活、熟悉基层情况的“实干家”。能够切合战士认知特点,熟练运用群众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战士们都能听懂的“大白话”。当年,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为了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理论课讲得让农民兄弟都能听明白,就在黑板上画上一座多层的塔,把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比成一座塔,说明最下面的是塔基,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组成,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生活最苦;压在他们上边的一层是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人数不多;再上一层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人数更少;更上一层是军阀,塔顶是帝国主义……这样一讲,连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也明白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阶级压迫。像这样的“深入浅出”,体现的是一种功夫。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是做不到的。
说到底,一个好的“理论翻译”,应该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模范学习者和自觉实践者,既要有一定的素质水平,更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愿军营涌现越来越多受战士欢迎的“理论翻译”,让主题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转化为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基本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