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效果图。
人口密度很大的巴西城市库里蒂巴,为何能让上班族即使在繁忙的上下班高峰也能45秒坐上公共汽车?尼日利亚城市伊巴丹是如何把屠宰场垃圾变废为宝的;葡萄牙城市阿威罗如何用“免费自行车”方式,智慧地解决了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的城市污染和拥堵问题……
“城市最佳实践区”,这个首次出现在世博会历史上的名词,成为让国际展览局充满期待、让上海世博人应对挑战的一项重大内容。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创新,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引入一个全新的参与者——城市。
城市,如果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殊展品”,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5月14日,这个3年后最富有想象力、值得期待的世博会的挑战和亮点——城市最佳实践区,由组委会正式向全球城市抛去绣球。
一例令人兴奋的创举
3年后上海汇聚“城市展品”
4月25日—26日,位于浦东新区的浦东南路3588号的世博大厦13楼里的一间会议室,几乎成了一次小型的“联合国会议”。
在此召开的是“城市最佳实践区”国际遴选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与会的18位委员,是分别来自联合国人居署、环境规划署、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的官员们。
会议“成果重大”。从5月14日起,城市参展自荐案例征集公告文本除在上海世博会唯一官方网站上公布外,所有国际遴选委员会的成员机构允诺在其各自官网公布,以运用他们的影响力来发出邀请。
如此速度和力度,让上海世博人备受鼓舞。
事实上,在当初申博初期,中国决定首次给世博会增添一个新的主题元素——“城市”时,城市要作为一个“展品”的想法,就应运而生了。
不过,当时的“展品”设想远没有今天这么大,仅仅只是想展示实验室里的有关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研究成果。直到去年12月1日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在向国际展览局提交的注册报告中,还叫做“城市最佳实验区”。
但显然,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使国际社会也日益感到直面与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城市究竟该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已不止于“实验性”,而是迫不及待地需要“实践性”——集全球城市之智慧,把已领先一步创造的有价值的、公认的一些优秀实践方案和实物展示出来,运用、推广、启迪到更多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中。
“城市最佳实验区”因此变成“城市最佳实践区”。而在上海世博园浦西的一块15公顷范围内,辟出一个面积只占3%的、但影响可能却是最重大的“城市特区”。
一个众人关注的焦点
“最佳”城市案例从哪里来
眼下的周汉民,恐怕又要添一个雅号:“城市实践专家”。
这位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城市最佳实践区国际遴选委员会秘书长的电脑里,轻轻点击,便是全球许多城市的实践案例。
当“城市最佳实践区”规划渐渐浮出水面时,很多人频频向周汉民等人打听:什么样的城市实践,才是世博会上想展示的“最佳”?
国际遴选委员会的委员们最终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根据2010年世博会主题内容,从城市人、城市、地球、足迹、梦想五个概念领域中选取关联较为广泛、同时又有利于展现当今世界上城市最佳实践主流的,形成4个展示领域,即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
看上去有点“概念”,不过,从已经进入“城市最佳实践区”遴选委员会视野的70多个城市案例里,却是再具象不过。
同样面临着能源紧张,瑞典的城市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在1999年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没有矿物燃料的城市”。它首先建成燃烧生物质能的热电联产工厂和集中供热站,又建设从污水中分离生物燃气的工厂,专门为汽车提供燃料。
同样为节能环保所困,但奥地利维也纳已有了好的解决之道——政府率先成为绿色产业的消费者,购买节能灯等生态产品,帮助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机”的概念推广至学生家庭,鼓励市民购买生态商品。
“大家特别看重主流”,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文华很是感慨。这其实也是一种信号:希望这些“最佳”的示范效应,能够在全球最大化。
为保证“最佳”,组委会将通过组织者推荐、自荐及专家推荐的方式获得城市案例,最后由国际遴选委员会评选确认后才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亮相。
而人们也可畅想3年后,足不出“沪”,就能通过这些实物、实例,通过模型、多媒体、模拟生活区,来亲身体验这些“最佳”城市的先行实践。
一项最富悬疑的挑战
“城市最佳实践区”能否成为亮点
尽管截止到5月14日,已有13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不过,外界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便是:城市是否也有独立参展的积极性——毕竟,城市参展的“门槛”不低,除必须取得国际遴选委员会的评定外,还必须自行解决费用问题。
白文华坦言,承担费用问题,是依照《国际展览公约》而定的。不过,组委会也开通了另一些“绿色通道”:无论其所在国家是否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企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团体也可以通过与城市合作的形式参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
“当然,提高‘城市最佳实践区’乃至上海世博会的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才是吸引城市的最好办法。”
这其实涉及到另一个挑战:“实践区”本身能否成为一次极好的“最佳实践”?
在占地15公顷左右的展区中,要展示大约30座城市的实践方案,展区设计如何让城市案例能和谐相处?城市案例作为展品又该如何适应世博会展品特点?
更大的担心还在于:当“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与管理者,究竟能不能“内行看门道”,切实感受、借鉴到实践成果,以他山之石,来改善并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呢?
欣慰的是,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本身也颇似一次借鉴实践的过程: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场馆比例将占到一半以上,其中,有着百年历史的火电厂南市发电厂,将改造成为主题馆分馆,名字也意味深长——“未来城市的探索”。这让人不由联想起那个备受许多专家推崇的德国卡塞尔市“闲置火车站成为文化场所”的成功案例。
“城市最佳实践区”最终能否成为世博会的一大亮点,恐怕,这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
《人民日报》(2007-05-15第05版)
(责任编辑: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