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电视台报道3年前,哈尔滨的近2000户国有企业中,有一半企业亏损。是把企业卖掉甩包袱,还是继续拿钱扶持?哈尔滨市采取有效措施,让1726户企业成功改制、整体扭亏。
记者在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看到一条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无菌灌装线,这条灌装线对于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哈尔滨啤酒厂来说,它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它灌装的哈尔滨牌啤酒,将首次销往美国。
在哈尔滨啤酒将源源不断销往国外的时候,有着55年历史的哈尔滨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们,却在为生产贴着德国著名商标“凯狮”的机床零部件紧张忙碌着。哈尔滨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魏华亮说:“目前正在加班加点赶制,生产非常紧张。就这一个产品,每年可以给我们增加近400万欧元的销售收入。”
企业为何如此红火?两家企业负责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企业改制注入的活力。但在改制过程中,这两家企业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道路。
3年前,哈尔滨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制。当时许多外来的客商希望对哈尔滨的国企注资,这两家企业也在其列。哈尔滨啤酒厂当时是市里一个创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而哈量具厂却是举步维艰。魏华亮介绍说:“累计拖欠了职工6个月工资,很多通讯费交不上,电话也都停了。当初的企业可说是一片狼藉。”
一个是年利税近亿元的摇钱树,一个是背着3亿多元债务的老大难。出人意料的是,每年几千万元亏损的哈量具厂却得到了政府1亿元的投资。
哈尔滨如何谋划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呢?哈尔滨市国资委主任朱海就此介绍说:“处于纯市场化的企业,我们打算把它还原给市场,由市场去发展去壮大。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列入我们发展纲要的产业,我们就要大力地扶持它去发展、去壮大。”
用这1亿元,哈尔滨量具厂买下了德国著名的凯狮公司,通过借助凯狮的技术和品牌提升自己品牌的生产工艺。2006年,新老品牌同时在国际市场打响,出口额接近2亿元;而借助国际公司的核心技术,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2006年,在没有裁掉一个原有职工的情况下,上缴的税收比改制前增加了近千万元。
两年来,在这把进退有序的标尺下,哈尔滨国有企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属于重要经济领域的企业,其国有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朱海说:“在保持国有资本控制力的40%的企业当中,2006年实现利润12.9亿元,比2003年全部企业实现的利润还增长了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