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又是一年小升初,记者调查发现,各地为执行新义务教育法而下达的“禁择令”,并没能阻止“择校大战”,反而“逼”出了些另类的择校新“标准”。
“禁择令”难禁择校大战
5月13日上午,北京市一些学校开始受理小学毕业生体育、艺术、科技“特长”项目报名和测试。
按照北京市教委小升初的要求,今年禁止任何学校通过自行组织的考试或测试录取学生,不得以荣誉证书、等级考试证书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但是,一纸禁令并没有遏制择校大战。在东城区一所重点中学门口,一位倾向于赞同考试的家长对记者说:“好学校就这么多,不考试、不看证书,不是给权力和金钱择校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吗?”
房产证能“证明”子女优秀?
上海市教委最近规定,由优质公办初中改制而来的民办初中在自主招生时不能组织与学生见面。然而记者却发现,有学校又出新招———通过面试家长来考察学生。此举一出,个别名校门口即出现了家长排长队替子女“面谈”的场面,有的家长甚至连房产证和自己的学历证书都一并带来了。
在面谈时,家长的学历怎样?职务和收入情况如何?甚至连多大居住面积也在询问范围之内。为什么做这些“考察”?一位老师透露说,由于学校不能面试学生,学校就通过了解家长的水平,来推测孩子的能力。一般来说,父母学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教育理念开明,那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比较优秀。
“均衡教育资源”才能“禁择”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专家指出,现阶段,一方面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校际悬殊过大;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极为迫切,需求增加,“当这两个现实产生碰撞时,狂热的择校就不可避免。简单的一纸‘禁择令’,难以禁止择校热。”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教育部门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靠管住学校“招生”环节而不缩小办学差距的行为,这样做只能是南辕北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