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沧州电(通讯员张志国、司红杰记者李家伟)25年,看似不长,但在25年的时间里坚持为乡亲们义务修车,自己添工具、自己请工人……那这样的“25年”就值得人们敬重了。日前,泊头市文庙镇大孙庄的孙希全老人这样解释他为乡亲们义务修车25年的举动:能为别人帮上点儿忙,自己不也从里面能感受到乐呵吗?
今年67岁的孙希全老人先后开办过摩托车、汽车和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加工企业,而他为乡亲们义务修车的“历史”则要追溯到1982年。
那时孙希全正在村里做小五金加工生意。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小推车、小拉车等农具,对于破胎、开焊等“小毛病”村民们自己就对付了,可一旦遇到大问题,村民们就得把车拉到几公里外的修车铺去修。孙希全当时就想,自己搞的是小五金加工,一些工具、设备完全可以用于修车。
没过多久,孙希全就挂出了“免费修车”的牌子,还专门从自己的企业里抽调出一名工人来“守摊”。这下村民们可方便多了,最后就连外地路过的车辆出了毛病都过来“光顾”。尤其是最近几年,村里的拖拉机、三马车、收割机等农机具越来越多,孙希全的这个“修车铺”也就随之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而孙希全每年仅“修车铺”的电费、焊条及零碎配件等开支就达1万多元,再加上给“守摊”工人每月补助600多元,一年下来,“修车铺”得投入2万余元。可这账有各种各样的算法,孙希全觉得能够为大家提供点方便,值!
另据村民介绍,孙希全的义举可不只是这个“免费修车”的铺子,这20多年来,村里修路、打井、装修学校等公益事业孙希全次次不落后,他还掏钱给村里成立了文艺队,每年给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困难户和军烈属等送上100元的“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