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评论】政府必须为穷人的安居权“托底”
通过多种通道实现“居者有其屋”,遏制全民买房的不正常局面,为需求压力过大的房地产市场分流,从而釜底抽薪,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这才是住房问题中的真问题。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日前宣称:“住房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中国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这话很入时,却非但没能得到掌声,反而招致诟病。
抑恶扬善是舆论界的基本准则,汪部长的话无疑很善意,很有人情味,本来应该鼓励才是呀,舆论界这是怎么啦?
问题当然不在舆论界。如果摘掉现实背景,孤立地考察汪部长的表白,相信没有人不认同汪部长。舆论界之所以反应过激,无非是汪部长的表白不可能不基于现实背景,汪部长先进的理念和现实背景之间,出现了反差,撩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现实背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或者换句话说,住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就很有玩味的必要了。
发达国家几乎不存在住房问题。为什么?主要就因为人家有一个多元的,平衡的,因而是正常的供求结构。你有能力买房,尽可以买房;确实很富有,买豪华别墅也无妨。但如果你收入太低,没有购买能力,那也不要紧,政府会向你提供廉租房,保证你不至于流落街头。有钱就找市场,没钱就找市长,市场通道和政府保障的通道并行不悖,社会给人提供的是多项选择,总有一个适合你的选择在等着你。
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我们住房问题的症结了。一些批评家把住房问题归咎于市场化进程,这其实是没有道理的。问题不是出在市场化进程本身,问题主要出在供求结构本身。我们没有一个多元的,平衡的,因而是正常的供求结构。住宅市场一般只能满足高端需求和中端需求,满足低端需求本来不应该是市场的事情,而只能是政府的事情。政府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为穷人提供救济,其中就包括了住房救济。
但这个逻辑却被长期颠倒。我们是该买房的人要买房,不该买房而应享受住宅救济的低收入人群也只能买房,甚至不必买房的人也必须买房——像恶性传染病一样蔓延的大拆大建,把成千上万的原住民从他们的私宅中赶了出来,使他们从有房户沦为无房户,他们要避免流落街头的厄运,惟一的选择就是进入住宅市场。
一方面,借助强大公权,人为制造出对于住宅的被动需求;另一方面,同样是借助强大公权,封闭了满足这个需求的多元通道。你不可能自建房,也很难合作建房,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也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的就只有一个通道,就是市场通道,几乎所有人都只能选择买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固然有经济适用房,这也是汪部长讲话提到的解决穷人住房问题的主要对策。但经济适用房本质上也是买房,而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经济适用房早就偏离了救济初衷,成了寻租的沃土,而与穷人无缘。如果有政府“托底”,穷人的安居权能够得到保障,人们对于无房的恐惧就不存在。但由于政府缺位,实际上无人为安居权“托底”,这就放大了对于无房的恐惧,造成全民买房,造成卖方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繁荣,房地产价格狂飙突进,不可阻挡。高标的房地产价格不仅超出普通市民的承受能力,甚至绝大多数中产也无力承受。
在房地产市场畸形繁荣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过垄断房地产市场的高端资源——土地资源——控制了房地产市场的命脉,进而控制了房地产市场超额利润的主要流向。而其巨大收益惜乎鲜见用于为穷人的安居权“托底”。
政府必须为穷人的安居权“托底”,不把穷人赶进房地产市场;政府必须抛弃大拆大建的老套思路,不把原住民赶进房地产市场。总之是通过多种通道实现“居者有其屋”,遏制全民买房的不正常局面,为需求压力过大的房地产市场分流,从而釜底抽薪,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这才是住房问题中的真问题。
遗憾的是,汪部长的讲话并没有谈到这样的真问题,似乎是顾左右而言他。住房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应该人人享有适当住房,话很响亮,但没有切实的措施跟上来。懂道理,没办法;承诺未来,回避现实。语言逻辑和行为逻辑分裂,正是当下的一个普遍现象,公众对此早就高度敏感。汪部长的讲话无意间撩动了公众这方面的敏感神经。所以本来是很正面的讲话,竟也引起舆论的激烈争议。
这也是好事。这说明口号时代、宣言时代已经过去了。直面现实,直面真问题,用行动表达诚意,用行动取信于民,才是智慧,才是通向政治文明的不二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