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岁的袁文瑞和4岁的妹妹同在紫阳县嵩坪镇双堰小学上学前班,她们家距学校4公里山路,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妹妹走不动时,姐姐就要背她一段路。休息间隙,同行的伙伴会在路边采些花草解闷。 |
|
紫阳县红椿镇尚坝小学有110名学生住在褚河南岸。学生每天要拽着110米长的钢丝绳乘竹排过河上学。遇到涨大水,学校只能停课。就在这条河的下游20公里处,2004年12月17日曾发生一起特大沉船事故,23名学生落水,10名学生遇难。 |
“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这是今年春节晚会上30位农民工子女,用质朴而稚嫩的童声诉说着他们的今天和未来。这句纯朴的话语打动了亿万观众,多少人感动得流泪。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呼吁、在呐喊:让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起跑吧!
乡村教育情况到底怎样呢?四五月间,本报记者行程5000多公里,深入陕南、陕北、关中,走访了200多所乡村中、小学校,目睹了贫困地区孩子们求学的渴望与艰辛。
今日,本报特别推出城乡教育专题报道———《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摇篮’就是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城里人将婴儿放在摇篮里面,来回摇啊摇,不一会儿婴儿就睡着了,我们山沟里的娃娃是没有的……”吴起县白豹镇郭志郎小学老师张志莲正在给一年级学生讲课文。
没有摇篮的娃娃
点着火把上学
娃娃跑学最恼火!这是山里人最常说的一句话,他们管上学叫“跑学”,“恼火”就是很头疼的事。
“同学们注意了!早上点火把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不敢引起森林着火,那可不得了。”校长侯富贵每天这样提醒他的学生。
紫阳县绕溪乡5所小学里没有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往返,最远的有二十多里山路。在冬季,学生早晚都要点着火把上学。
4月9日下午3时,记者随花渔小学周从均等4位同学回家。出发前,老师带着怀疑的目光问记者:“能行吗?二十多里山路,我们山里的老师都要走3个多小时呀。”
4个孩子里,7岁的王瑞飞年纪最小,一双小脚却跑得飞快。“记者叔叔快点,不然天黑就要点火把了。”走在前面的学生手里紧握着一根柴火棍,懂事的几个孩子将记者夹在中间,争着背摄影器材,并不停地介绍各种植物:“叔叔,多拍些山里的照片发表,那样就会有城里人来投资修路了。”
“还有多远?”一路上,记者不知问过多少遍这样的话。天真的孩子总是用手指一下,“翻过前面这道梁,就能看到我们家了。”4个多小时后,记者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先到周从均家,另外几个学生仍继续向前走,步伐更快了。周从均的奶奶看到孙子回来得晚,赶紧从锅里盛了一碗土豆,孙子从早上出门一直饿到现在了。一会儿工夫,周从均将两大碗土豆吃了个精光。“吃土豆能顶饱,就是肚子顶得很。”12岁的周从均抹着嘴说。看着面黄肌瘦的孩子,记者心里一阵酸楚,城里人都像他这身段就没必要花钱减肥了。
空落的屋里摆放着几双破旧的胶鞋特别显眼,周从均赶紧用脚拨到门后怕记者看见。这时记者才回想到,学校里的孩子几乎清一色的解放鞋,一年不知要磨破多少双?周从均的奶奶说:“我家附近过去有一所学校,2001年合并后,孩子只能到更远的地方跑学了。因为路途太远,夏季露水打湿孩子的衣裤,冬季早晚都要点火把,并不是家里买不起手电筒,而是电池质量太差,只能使用两三个小时,贵的又买不起,在山里也买不到。”
记者算了一下,周从均小学6年时间,累计要走24000公里,按每天行走4小时,6年他有200天时间是在路上。
相关链接:高楼群里的宝贝
大山深处的教师
乡村孩子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