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喜欢吃龟鳖?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昨向市民开放
央视等直播发掘南越王宫遗址,现场发现大量龟鳖残骸
昨日,南越王王宫遗址发掘现场,中央电视台携手广州电视台等全国三个地方台联袂制作了长达4个小时的“6·09”中国文化遗产日直播节目。
长达四个小时的直播节目以“遗产”为主题,以北京演播室为主后方文化沙龙,全方位展示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发掘现场以及陕西韩城梁带村古墓群发掘现场和四川成都金沙博物馆面具转移的直播前方。因挖掘现场发现大量龟鳖残骸,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认为,南越王喜欢吃龟鳖。
南越水闸世界保存最完整
看病前,北京路的老街坊郑阿姨专门绕道光明广场。
昨天上午,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正式向广州市民开放。“在这附近生活了几十年都没有亲眼见过,今天怎么也要来还个心愿。”郑阿姨蹲在玻璃板前,仔细观察着南越国的木构水闸。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位于广州市西湖路光明广场的负一层,遗址主体罩在一个两米多高、700多平方米的玻璃罩中。
该水闸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
半个小时里,她就像个导游,跟周围的人聊着水闸的故事。“这个水闸一直通到越秀山上,大水从山上流下来,在现在流水井和龙藏街两个地方就把水闸住。还有五家巷……”
上午9时,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邬毅敏、副市长徐志彪以及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等人出现在南越水闸遗址对外开放的揭幕仪式现场。
光明广场的开发商为了保护水闸,投入了将近亿元资金。这种开发商作为业主积极参与水闸保护的方式,成为广州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昨天正逢“文化遗产日”,广州市文化局还在光明广场开展了广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民俗表演、有奖问答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
河北人“出差”南越再不回
南越王王宫遗址发掘现场。上午10时,央视记者于胜春走进西侧的办公楼。
这个时候,电视正好播放着他在北京路千年古道步行街旁向全国观众介绍广州的直播镜头。他搬了把凳子,坐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哲夫的旁边。
对于全国的电视观众来说,位于岭南的南越国并不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越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于丹以及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谈起了南越国的历史。
赵佗是河北人(今石家庄人)。他是副将,平定南越,建立了三个郡,完成秦帝国的统一,到陈胜吴广起义时,战乱中赵佗为了避免战火威胁岭南,派兵封墙,并在公元前203年宣布成立南越国。
主持人张越戏称,石家庄人赵佗来广州出差,再没能回去,在岭南呆时间越长越想中原。
发掘现场印证被焚记载
11时20分,南越王宫遗址发掘现场。
广州电视台的导播对着对讲机说:“2号机准备,3号要跟上。”于胜春拉着南越王宫博物管筹建处副主任韩维龙正做着直播前的预演。
旁边,广州市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正在挖掘现场进行文物的发掘清理工作。中午12时,北京演播室的文化沙龙再次谈起广州的话题。
王立群说,越国王宫的建筑特质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和中原一脉相承的。
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在西汉初年已经归顺,到了吕后时,经济封锁的措施不允许和南越国交往,使南越和中原对峙。到了汉文帝时期,采取了措施,修复赵佗修建的古城。
广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冯永驱介绍说,在南越王宫遗址发掘现场,他们发现了火烧后的遗存。这刚好印证了《汉书》中关于汉武帝平南后,纵火焚烧南越王宫的记载。
现场发现大量龟鳖残骸
12时45分,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走进南越王王宫遗址发掘现场的办公室开始化妆。
这个时候,于胜春开始在直播节目中带领观众欣赏曲流石渠遗迹。该遗迹是1997年广州的考古工作者在南越国大型石构水池的南面发掘出土的,长约150米。
经国家文物局派出的多学科专家组论证,认定这处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而在遗迹西南角,考古工作者在弯月池发现了六棱形石柱以及一些残存的遗迹。考古工作者猜测,这里历史上可能曾经有一座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建筑物。
张越在北京的演播室开始请观众朋友猜谜。
有的同学认为,这里可能有一座观赏性的楼台;也有同学认为,因为发现大量的龟鳖残骸遗迹,因此,可能是观景,也可能是喂养动物的地方。
王立群猜测,最初是因为环境问题,广州处于热带地区,天气炎热体力消耗大,饮食由地理环境决定。
南越王喜欢吃龟鳖,现在广东人还延续着这一习惯。
本报记者 陈实 王卫国李嘉侃 吴燕虹 通讯员 文艺 蔡锦明 曹晓亮
图:
南越国木构水闸位于光明广场负一层,昨日引起诸多市民观看。 本报记者 陈辉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