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属下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 刘细良 |
刘细良:曾是香港著名跨媒体时事评论员,曾是香港民主党智囊,其后从事传媒,现职香港政府属下的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
香港人对中央政府、对国家的认同信任度大大提高
主持人: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这份工作您已经干了一年半了,当初从资深媒体人转型过来也让很多人很惊讶,你当时给自己的期望是什么?现在有没有完成这样的愿望呢?
刘细良:我决定加入政府的时候是2005年年底,那个时候刚好是香港关注竞改方案的讨论。
主持人:现在一年多,您看到了哪些变化?
刘细良:我可以看到政府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在刚过去的第三届特首选举里,我们都看到整个选举的文化出现了一些往前发展的进步,这是很多市民都可以通过电视看到候选人的政纲,向市民交代,民意调查等等,都很活跃的。我想不但是选举,在政府决策方面,民意的重要性,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想这是我加入政府以后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主持人:当时来的时候,说任职到2007年6月30日。
刘细良:我是06年年初过来的。
主持人:民间传说您已经受邀出任政府某个职位。
刘细良:没有,还没有决定。
主持人:您刚才说一年之中您看到的变化,站在回归十年的节点上,您觉得香港有哪些变化,哪些变化和大陆有关?
刘细良:最主要看见的是香港跟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比如从1978年港商已经投资到内地,对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过去10年,最大的改变不但在这个层面,这个层面在20年前已经出现了,大家的交往或者是一些更密切的关系已经凸现了,比如说很多内地的朋友已经有机会来香港旅游,不但是旅游或者是购物,对香港的了解在民间的层面,以前是通过媒体了解香港,香港的电影,香港的电视剧等等,就是无线电视等等。我记得80年代初看《万水千山总是情》,有一次到新疆然后到九寨沟,1985年九寨沟刚开放,一个壮族少数民族在80年代懂得唱广东歌,就是唱万水千山总是情,原来只是在媒体层面,现在已经接触到很真实的香港。香港也真正认识到国家的发展,而不是完全通过媒体或者是新闻等等。比如说每个星期六,星期日香港的情况,你到罗湖区跑一跑就看见,有的是在那里消费,有的在那里购物,有的在那里建立家庭,以前不但是香港地下城龙川脚看一看,现在不是,是中产阶级去工作,在大城市里,跟内地认识的女孩子结婚,建立他的家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有,我有些同学也是,都是大学毕业,到深圳结婚都有。这样的改变,是过去十年比较大的变化。
在97年的时候,不会想象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国家经济上高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不但作为生产的工厂,它是在外交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亚泰区的稳定包括全球化的贸易等等,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文化层面我们看见有一次姚明来香港访问,很多年轻人找他签名。以前你不能想象,有一个中国的球员在美国职业篮球变成一个明星,反过来影响香港的年轻人,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国力的中国提升,这是在过去十年比较明显的。几年前有高速的经济发展,现在在支持香港以前的卫生署长出任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十年前不能想象,香港的人才跟国家结合起来,可以参与国际性的事务,以前我们就是一个经济城市,就是看着比较小,香港人比较务实地去关注他生活层面的事。
另外一个变化,随着上层建筑的改变,上层文化的改变。香港人已经知道,他们视野要放宽一点,而不是盯着香港这个小小的土地,比如大陆的股市和香港的股市有影响作用,香港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财经中心、金融中心,必须要了解国家的政策发展,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等等。我想这方面香港有一个心态上的改变。
主持人:这个在现实层面上反映出来了吗?
刘细良:有。很简单,比如说十年前,你随便到麦当劳也好,快餐店买东西,大部分人不会讲国语,现在很简单,你去问路,坐车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找普通的香港人问路,他应该用国语,或者到快餐店买东西或者百货公司的话,他们都会。
主持人:那是,我们刚才问路问到几个人,他们都是用国语跟我们说。
刘细良:特别在中环一带,以前中环是说英语的。特别是过去WTO等等,国家希望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我想对香港将来发展的角色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引导。在这方面,我看得见是越来越密切,而不是纯粹是利益关系,很多人说我给你自由行,你去吧,就可以建立紧密的关系,我想不仅仅是这部分。慢慢地对对方的了解越来越多,毕竟是香港离开了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轨迹也不一样,这十年来讲也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你会看见它是往前走的,而不是往后退的,在以前很多时候因为大家分开太久了,所以很多东西不太了解,但是看过去十年,看看最新的民意调查,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的调查发现香港人对中国,对中央,北京中央政府或者对国家的认同信任度都是大大提高,这是跟过去十年来,现在是最棒的。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