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考核之变
内容
:以前只是考察是否就业,而指标体系首次将签定劳动合同、参加社保、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等引入进来,体现“稳定就业”这一目标。
形式
:以前都是各区(市)县自己下达任务,各地标准不统一。
辖区内20%以上的在职人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将不能被评为“充分就业社区”!市政府办公厅于昨日转发了市劳动保障局《关于2007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指标体系的通知》,是否达到“充分就业”,分数说了算。据悉,用指标体系来体现充分就业工作是否达标,并通过市政府直接将标准下达到社区一级的城市,我市属全国首个。
政策播报
申报 核心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指标体系一共分为两类:“比较充分就业区(市)县”指标体系和“充分就业社区”指标体系。
记者在指标体系上看到,“比较充分就业区(市)县”指标由核心指标、保障指标、辅助指标三层指标构成。核心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充分就业社区实现率、“零就业”家庭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覆盖面、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9项指标。保障指标包括: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工作体系建设及就业实名制管理标准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农村劳动力培训人数、创业培训人数、“962110”就业援助成功率、落实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扶持政策、统计部门抽样调查结果9项指标。辅助指标包括:城镇比较充分就业人员比例、农村比较充分就业人员比例、流动就业人员比较充分就业比例、农民养老保险、小额担保贷款人数5项指标。核心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一项指标未完成即取消“比较充分就业区(市)县”申报资格。
“充分就业社区”指标体系也同样分为三层,由原来仅简单地考核就业率、平台建设工作等增加到16项内容,从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劳动合同签订率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同样,一项核心指标不合格就取消申报资格。
据介绍,考核“比较充分就业区(市)县”及“充分就业社区”指标,实行日常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就业督察专员办公室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考核小组进行跟踪考核,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视察,通过随机抽查、交叉检查、每季通报、半年考评、年终总评等方式,客观真实地反映促进充分就业工作情况。对达到“比较充分就业区(市)县”标准的,由市政府授予“比较充分就业区(市)县”称号;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的,由市劳动保障局授予“充分就业社区”称号。
即时解读
考核 从“是否就业”到“稳定就业”
记者:为什么要制订这个指标体系?
市劳动保障局:“比较充分就业区(市)县”、“充分就业社区”指标体系,是我市深入开展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重要标准。
这个指标体系按照市上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力度的要求,在充分运用《成都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际制定。体系由总则、工作指标、指标考核、工作职责等4部分组成,适用于2007年全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
我们希望通过实施本指标体系,确保2007年中心城区保持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县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县市65%以上的街道(乡镇)达到比较充分就业,全市已实现充分就业的社区动态保持充分就业。
记者:跟以前的年终考核标准相比,指标体系有什么新变化?
市劳动保障局:首先是增加了很多内容,让考核更全面、更系统。以前的考核标准只是考察是否就业,而指标体系首次将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保、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等引入进来,体现“稳定就业”这一目标。
此外,在就业工作上,由市政府直接将目标下达到社区一级也是首次。以前都是各区(市)县自己下达任务,各地标准不统一,不能准确判定是否真正实现了“充分就业”。
本报记者 裴睿 张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