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里只要有土,能长东西,就有办法把水弄干净
开了北京生态治河先河的,是转河。
转河,西起北展后湖,一路东流到北护城河。长3.7公里,宽30来米,穿行于密集的楼群间,共有13座桥横跨其上。
早年,转河是皇家御河的一部分,慈禧太后去颐和园游玩,出西直门,在高梁桥的码头上船,走水路,直达昆明湖。本来转河是直的,1905年修京张铁路时改了道,向北绕过西直门火车站,拐了个“几”字形大弯,所以得名“转河”。上世纪80年代,西直门修地铁时,转河被填上,变成了一条暗沟,在地下跟北护城河相通。2002年开挖,转河又变成明河,恢复了以前的通航功能。
一眼看见转河,感觉就是绿。
邓卓智负责这条河的景观、生态设计。“工程的总负责人是我们的女将温明霞,我做的是河上能看见的部分,干的是花活儿。”他笑嘻嘻地说。16岁,邓卓智从广西岑溪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5年,分到北京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现在是副总工程师。
“我是被我们局长骂着,把这条河做出来的。”邓卓智说一开始,自己的思路跟不上。“真正提出生态功能,是从转河开始的。”可他学的专业是农田水利,进了设计院搞的也都是工程水利。刚接手转河时,设计上放不开,找不到感觉。
“我是走遍世界去看河。”邓卓智第一次看的河,就是韩国的清溪川。“它对我启发最深的就是:人怎样跟洪水和谐相处。”
清溪川的河道里设有主河槽,弯弯曲曲的,非汛期,河水变成了小小的、浅浅的溪流,在里边淌。主河槽两边是滩地,上边建有足球场、自行车道、步行道等,还种了许多当地的植物,甚至种上了水稻。“我去时,看见老师正领着小学生,在那儿上科普课。他们人手一册植物图谱,一边看书,一边观察实物。”
雨季到来,洪水可以淹没足球场等设施。“水来只是一阵子,很快就下去了。像球场,水一走,清扫一下就OK了。像灯,水来时,只要临时把电闸一关,就可以了。而在我们的观念里,别说建公共设施,河道里,连草也不可以种。”
清溪川里有很多道叠水。“在水里堆几块石头,人踩着石头可以走到对岸去,很像我们古时候的汀步桥。石头把河水涌起来,水从上边叠落下来,可以暴气,给水充氧,水可以自净。”
“说白了,就是把大自然的河,搬到城里来。”邓卓智悟出来了。
对于大自然的河啊,水啊,邓卓智一点不陌生。他的小名就叫“阿水”,童年时与水相伴而生,有在河里摸鱼抓虾的经历,也有差点儿被水淹死的遭遇。在他河多、水多的南方老家,当地有一种房子叫“骑楼”,楼房一层,几乎每年都要被洪水淹。“水来了,待在一楼,我们都住在二楼。家家都有船,人们知道如何与洪水分享空间,水进人退。”
设计转河时,唤醒了邓卓智诸多儿时的记忆,他把自己对水的情感,融入到设计里。童年的经历,有了用武之地。小时候,是在田里插秧种水稻,现在是跑到转河边种芦苇、荷花。小孩子摸鱼抓虾时,都知道去河边有洞、有缝的地方掏。放在转河里的山石,邓卓智也想到在上边挖些洞洞,好让鱼虾在洞里歇息、产卵,天太热时,躲进去纳凉。
“从技术上讲,生态治河并不难。最难的,还是观念的拧转。”
说到这,邓卓智又笑起来了。“观念是转过来了,但转河又没那个条件啊。”看看转河两岸,早已高楼林立,空间是固定有限的。最近的楼,离河道只有两米。怎么才能让河变得自然,让人水相亲、人水相谐?
邓卓智想了不少招。
第一招,也是他在以后十几条河的生态修复中,屡屡用到的,就是造“浅水湾”。
主河道还是深的、直的,不影响过水,但在河坡处,做成浅浅的、蜿蜒曲折的,铺上卵石、堆石,插上水泥做的“仿木桩”,种上各种水生植物。浅水湾不但植物茂密,自然好看,还能让人靠近水,摸到水。
另一招是造“水边游廊”。实在没地方,他们把河道一侧的墙掏空,修了一条几百米长的走廊,里边有亲水平台、水墙、甚至咖啡厅。河水少的时候,游廊让人享受。雨季水来了,可以淹掉,让水待着。“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可惜离楼太近了,哪怕再给我几米的空间,我们也可以搞得更漂亮、更自然。”
修转河时,住在河边的老百姓害怕,跑到工地上嚷嚷:离楼这么近挖沟,楼歪了、塌了怎么办?
“我们当然是安全第一,要确保楼房的牢固。有些地方只能打桩,用钢筋混凝土,修成直墙立岸。可光光的水泥墙多难看啊。所以,我们发明了种植槽。”
种植槽,有的用支架悬挂,有的是用石片砌成,有的干脆把钢筋混凝土圆管插进水里,填上土,种上水生植物。墙顶的槽里,种着能下垂的爬藤植物,茂密的叶子,像绿色瀑布一样,挡住了光秃秃的水泥墙。
在转河,一开始种了100多种植物。几年下来,经过自然淘汰,现在长得好的有十几种,像黄菖蒲、鸢尾、水葱、芦苇、野茭白、荷花、睡莲、夹竹桃等。
“它们长得一年比一年好,自由生长,也不要人工管护。公园里的花草与这些马路边的花草没法比,又要剪、又要浇地伺候着,一平方米要十来块钱呢,我们基本上没维护费。”
刘培斌他们曾搞过试验,在官厅水库库口,建了一个100多亩的人工湿地,地上铺了一米多厚的卵石,放进超五类污水,种上芦苇、蒲草等植物,还养了鲢鱼、河蚌等。试验结果,芦苇、蒲草长得非常好,它们吸收了水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出氧,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流经湿地的水,从原先的超五类,变成三类,水也清了。茂盛的植物,就像不需要能源的净化器,日夜不停地工作着。
邓卓智也有同样的体会:河里只要有土,能长东西,就有办法把水弄干净。但要全铺上水泥,一点辙都没有。
“北京的河,补水少得可怜,基本上是静水,是不流动的水。像转河,几乎就没有补水。只是每年给中南海补水时,水才过一下。所以,水质能保持现在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河道,还修成铜墙铁壁的,肯定没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