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两地上演金融联动好戏
香港回归十年,在金融领域仍享有高度的自治,作为国际开放的经济金融中心之一,香港金融制度运作的经验对于正向市场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地,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报记者 崔帆
香港德辅道,这条当年的渔村小路,如今沿街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众多金融机构,自动柜员机相互间的距离也只有几步之遥。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845年开埠初期,但其金融业的长足发展,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香港经济的现代化和多元化,香港政府提出了建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并为此实施了取消外汇管制、开放黄金进口、设立商品期货市场、开放银行牌照等一系列开放政策。
回归的十年来,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香港特区政府恪守尽量不干预金融市场运作的原则,并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有利经商的环境,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而完善的法制则保证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吸引了大批外国金融机构进驻香港,也使香港金融业始终保持着不断进取的活力。
在这十年间,内地经济也在香港金融业“十年修炼”期间成长壮大,两地金融互动不断加深。吸收香港金融业的成功经验,并规避其不足,将更好地促进内地金融业的开放。
借鉴金融监管
香港金融监管的特殊性表现在没有中央银行,但其健全完备的金融管理法规却世界闻名。
香港金融管理局肩负着稳定香港金融市场的重任。一直以来,它的监管为社会各界所高度信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恪守保持公开及高度透明的原则。工作包括维持联系汇率稳定、保证银行体系安全、改善金融基建、增值外汇基金等,并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例如,其制定的《银行业条例》,对银行市场准入、业务管理、风险防范、披露要求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每隔一段时间就对《银行业条例》进行修改和完善,并评估是否符合国际标准,是否符合《巴塞尔条例》,从而使香港金融管理体系时刻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而相比之下,内地虽然于1995年制定了《商业银行法》,但直至今年“两会”才提议对这部已经颁布实施了十多年的法规进行修改,很难保证《商业银行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和监管要求。
鉴于此,内地应对香港的某些金融法规先进经验进行吸收、借鉴或移植,使内地法规与金融市场发展更相适应。
此外,及时吸纳国际最先进的监管经验和加强廉政监督是香港金融监管成功的一个秘诀。
从1999年以来,香港证券界一直在酝酿制订一部新的《证券及期货条例》,出发点就是为了使香港的证券监管制度适应科技发展与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紧跟国际标准特别是伦敦及纽约的市场标准,使香港的证券监管始终保持着国际水准。
而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廉政公署,则有效地保证了香港金融系统健康稳定地运行,消除了金融隐患,遏止了金融贪污案件的发生。
模仿金融创新
如果说高效透明的监管对香港金融业的国际化功不可没,而金融创新则更使香港金融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国际上新推出的金融业务品种在短期内就会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复制,如近年翻新推出的综合理财、电话银行、全球提款以及多种单位信托基金投资等业务,虽然至今这类收入只占香港金融业总收入的30%,但却呈迅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结果,国际金融业近三十年来的主要技术创新,已有80%被香港所采用。其中包括银行票据、浮息票据和商业票据等新生的金融工具,同时电子、光纤、IT领域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处理资料、票据交换及清算、证券交易及国际金融交易的信息传递等方面。
据统计,源于金融技术创新开发出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香港的日均交易量达74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位。
与此同时,内地金融衍生工具开发则刚刚起步甚至还是一片空白,“香港发达的权证、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和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将为内地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提供借鉴和路径选择。”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认为。
“在国内金融业的开放过程中,要像香港那样,开展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服务,在已有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寻求和创造各种更新的金融工具,实现金融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曹凤歧说。
加速人才对接
金融业是高附加值的行业,人才的重要性无可置疑。
“内地金融人才最短缺的是先进的金融学知识和实践经验”,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博士对此深有感触。
由于内地的金融业是在很不规范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在面对进一步的国际接轨时,金融知识需要不断更新,金融“培训缺位”,导致了内地金融人才的匮乏。
实际上,正是这种“培训缺位”,使得国内的金融业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金融衍生工具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要改变国内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除了完备金融发展的法规制度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即金融人才的争取与培训将是在未来金融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关键。”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肖耿认为,“内地金融业的开放为香港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对内地金融培训方面,香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西方国家相比,香港更了解中国国情,可以避免照搬西方经验导致“水土不服”;同时,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经历过多次金融风暴的洗礼,较内地又有着更丰富的实战经验,大批金融专家与人才聚集,对内地金融从业人员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链 接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贸易金融、产业金融以及金融国际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贸易金融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当时香港金融业的主要活动是为转口贸易提供资金融通业务。英国于1845年在香港成立了金宝银行(又称东方银行),1853年成立了渣打银行,1866年成立了汇丰银行。这些银行成为香港转口贸易的融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香港银行体系的雏形。
第二阶段——产业金融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这个时期,香港的制造业迅速起飞,而在第一阶段占主要地位的转口贸易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趋下降。为此金融业作了相应调整,将融资对象逐渐转向了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金融资本逐步与产业资本融为一体。由于此时银行业、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香港开始成为地区性金融中心。
第三阶段——金融国际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香港进入了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和多元化,银行制度日趋健全,金融市场交易更为活跃,香港开始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