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 学习香港好“榜样”
本报实习记者 杨井鑫
香港回归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祖国的统一:内地从香港引进了一些发展模式和经验,而内地提供的市场和物质资源则维持了香港的发展速度。在被内地作为“样板”借鉴后,香港和内地的促进和融合也共同支撑起了中国经济。
十年的光阴没有冲刷掉香港原有的繁华,亦未应验西方对香港回归前的种种担忧,相反,香港与内地的共谋发展和扶持齐进愈加蓬勃展现。东方之珠的光彩在内地的大背景下更加璀璨,而内地的发展也因为这个“游子”的回归而生机勃勃。
香港回归十年,每当谈论起香港的种种,国人总是津津乐道。同样,内地的样貌也在香港回归十年的影响之中日渐改变。
“香港的民主并没有改变,而内地的民主进程也在不断完善。”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炯向《财经时报》表示。
在这十年里,“香港自治”以及“五十年不变”的承诺让香港的政治民主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基本法》的实施使香港民主往前迈出了一大步。香港的民主和选举制度也较回归前更开放、更加透明。
十年前的港督由英国委任,香港人没有参与的机会。而现在的行政长官则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全部立法会议席也都是如此,其民主程度显而易见。
“自香港回归后,经过与内地在民主上的取长补短,双方都有很大程度地提高,而内地通过这十年的开放和同香港的密切交流,双方的发展在磨合中也变得更加默契。”王慧炯说。
虽然两者制度不同、发展速度不一,但都非常推崇民主与自由。在基本法的保障下,回归后的香港拥有高度的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香港的传媒报道不但维持了多样化,而且百家争鸣的空间比回归前更加宽阔。而内地亦通过借鉴香港,在尊重言论和出版自由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人民共同监督的氛围日趋浓厚。
十年前,香港的房价之高就已经好似香港的摩天楼,香港人为买新楼、炒地皮乐此不疲;而处在“福利分房”的内地老百姓则对此不解——找个地方住值得花这么多钱吗?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港民的“拜金”以及香港人都很有钱。
如今,香港的房价在8万港元一平方米左右,大学毕业生需要5年储蓄首期,25年供完楼;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学毕业生的购房压力同样很大。
这种相似性凸显了香港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和公屋制度的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剑平告诉记者,香港很好地保障了居民的住房需求,现在中国的住房供应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香港的经验。
香港的“公屋”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委托开发商建设并回购后统一出售,政府再将部分土地以较低的价格出让给其它非营利性机构,这些机构把房屋建成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今天内地经济适用房建设的理论与此如出一辙。
在叶剑平教授看来,中国建立的以市场供应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住宅供应体系,以及因地制宜地制定住房供应政策,充分发挥存量住房的作用和土地供应对普通商品房的调控、配置作用,这些都是来自香港发展的经验。
家住北京国贸桥的赵东升对北京的交通抱怨颇多——原来上班只要1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却越来越长。“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段时间天天堵车,每天都要迟到。”赵东升对此很无奈。
和“京都”被戏称“京堵”不同,相对繁华的香港,交通情况却没有那么糟。香港交通设计和建设的科学合理模式由此被内地广泛借鉴。2006年,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就交通状况特地到香港取经,如今,除北京以外,深圳、长春、广州等地也都在学习香港的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城市轨道。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费用都很高,仅靠轨道交通自身运营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建设资金的回收,而地方政府的财力又难以独立承担轨道交通的建设费用,因此,香港轨道交通建设的融资模式成为内地模仿的可行途径。
尽管在把地铁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方面,内地依然相对滞后,但按照香港地铁新线建设与沿线房地产开发同步的成功经验,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房地产开发捆绑起来,让经营收入弥补票价的亏损,无疑能够极大限度地把沿线房地产的利润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