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尧王故里在长子 尧王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品德高尚,功业卓著,后世子孙对他倍为推崇。
孔子讲:“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司马迁赞:“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一代伟人毛泽东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指点江山,但对尧刮目相看,盛赞“六亿神州尽舜尧”。尧王在上古时期创造了一个百业兴旺、安居乐业、和谐尚礼的文明盛世,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尧文化是国家文化,是民族文化,是我国最早成体系的观念形态文化,是上古时期的文化结晶,也是农耕文化的结晶,尧王首开了文明之先河。历史的辉煌需要尧文化的滋养,现代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吸取尧文化的营养。所以说,长子县研究开发尧文化既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县、提升长子对外开放形象的需要;既是保护文物和历史遗迹遗存的需要,也是发展旅游业、打造文化品牌的需要。
尧是哪里人?从遗址上看。长子这一地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汉书》等古籍都记载了尧王封长子朱于丹地,宋·罗泌《路史》记载,“虞舜元载,封朱于丹,以奉先祀。”这说明,尧禅位于舜后,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尧年老后对陶这个地方充满了眷念之情,所以,回归陶乡,潜藏隐居,颐养天年,这也符合“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的生活常理。在长子民间从古至今一直有“天下孤陶唐”之说,据说全国也只有我们长子这一个陶唐村,陶唐村有一座土地庙,亦称三圣庙,同时供奉着尧、舜、禹三位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这在全国也是很罕见的。在我们长子与尧王有关的山名有庆云山、潜山、丹岭、石棺岭等;水名有尧水、陶水、雍水、岚水、绛水等;村名有陶唐村、尧南村、尧神沟村、西尧村、城阳村等;庙名有尧庙、三圣庙、灵应侯庙等,还有丹朱城、熨斗台等诸多的遗址。这说明陶乡是尧的出生地和初封地。这也表明长子人民对尧王和丹朱的永久纪念,尧王在长子受到了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爱戴和景仰。尧王在长子活动留下的遗迹遗存以及他以万民为重、以天下为公的仁爱品德,已经融入到长子的山山水水,和长子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血脉相连。
从遗风上看。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古老民间习俗,就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地区姓氏旁考中,名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这条规矩,据说就是和尧王将大儿子丹朱封到老家长子这种做法有关,是世代传承的陶唐遗风,此习俗至今未变。长子人民对尧王的纪念非常隆重和热烈,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日尧王生日那天,在潜山上举行盛大的尧庙会和祭祀尧王活动,历史上有诗记载曰,“乡帮多厚俗,于此见唐风。村村来神鼓,岁岁祝鸿功。”
从轶事上看。尧母庆都生尧于丹陵;尧青年时期曾率领先民在陶唐村烧制陶器;彭祖曾在发鸠山为尧王治病,后人在发鸠山建有彭祖庙;尧曾把丹朱城和熨斗台封为“天下第一景”。这些与尧王相关的山名、水名、村名、庙名以及传说、神话故事犹如美丽神奇的珍珠撒满全县城乡各地,不由使我们穿越时空,亲切地触摸感受到尧王在长子活动的脚步和身影。虽然一些地方也在说自己是尧的故乡,但在长子随处可找得到尧王活动的遗迹遗存。历经四千年沧桑岁月,愈显示出这一文化景观弥足珍贵。
尧王故里及尧文化是具备强大吸引力的人文资源,是长子人民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研究、宣传、开发尧王故里和尧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我们要弘扬尧文化,打造长子强势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特色,唱好长子文化大戏,彰显长子独具魅力的优势文化,进一步扩大长子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提升长子县的文化品味。
县委、县政府将把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县战略融为一体,进一步采取有力的措施,抓好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尽快把长子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形成日益壮大的旅游业,转换成为经济优势,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桂正平 冯俊义)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